中國冷鏈行業因應國際競爭的核心方案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具體規劃2015年中國將建成一批運轉高效、規模化、現代化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企業。同時確定了農產品冷鏈建設的核心方案,包括:
(一)冷庫建設:加快建設一批設施先進、節能環保、高效適用的冷庫,滿足全社會對儲藏設施的急需。
(二)低溫配送處理中心建設:鼓勵企業在大中城市周邊規劃建設一批具有低溫條件下中轉和分撥功能的配送中心,集中完成分割、分揀、包裝、配載等一體化的冷鏈物流體系。
(三)冷鏈運輸車輛及制冷設備:全面提高冷鏈處理能力,逐步減少“斷鏈”現象的發生。
(四)冷鏈物流企業培育:重點培育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采用政策傾斜方式,鼓勵其創新物流服務模式。
(五)冷鏈物流全程監控與追溯系統:建設全程溫控和可追溯系統,利用現有的企業管理和市場交易信息平臺,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追溯系統。
(六)肉類和水產品冷鏈物流:鼓勵推廣肉類和水產品冷藏運輸和運輸全程監控技術,推動零售環節超市、大賣場冷柜銷售方式,形成“無縫化”連接的肉類冷鏈物流體系。
(七)果蔬冷鏈物流:加強分級、包裝、預冷等商品化處理和冷藏儲存環節建設,積極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協力廠商果蔬冷鏈物流服務企業。
(八)冷鏈物流監管與查驗體系:完善冷鏈物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中轉、進出口等主要環節的監管和查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主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配送中心、中轉中心、進出口口岸的查驗和檢測能力,提高監管水平,保障產品質量和安全。
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國際農業流通中心的建設,是上海國際大都市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國際競爭能力與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上海將依托空港、海港、路港、信息港、保稅港“五港”的獨特優勢,憑借上海高度國際化、市場化、信息化和法治化的底蘊和軟環境,遵循打“中華牌”和“國際牌”的要求,完全應該也有條件率先建成和建好一個能服務全國“三農”,輻射海內外的世界級國際農業流通中心。
上海要實現“四個率先”和建設“四個中心”的使命,以及上海特定的經濟地理位置,要求上海必須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全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積極發揮“二傳手”作用,為全國農產品“走出去”、“引進來”提供配套服務,當好合格的配角。
上海具有人才、信息、科技、資本、市場、管理等國際化的集成優勢,完全可以大力發展創匯農業、訂單農業、生態農業、精準農業,成為我國最先進的種源流通基地和農業科技創新轉化和輻射基地。國際農業流通中心建設將有利于中國農業流通社會服務體系的推進。
上海要為全國“三農”服務,必須要有新的現代流通商貿業態和組織管理與之相匹配。現代化、集約型的農業資源配置中心、增值服務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價格指導中心、標準控制中心、信息互動中心、金融風險中心和研發培訓中心等集成式農業流通產業鏈的形成,將是上海服務全國“三農”全新的農業流通的商貿業態,這種商貿農業將大大提高中國農業流通的水平。
上海國際農業流通中心的選址,是流通中心成功與否的關鍵,選擇兼具“五港”匯集的上海浦東新區建設這一“國際農業流通中心”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優勢,鄰近的上海空港物流園區和海港物流園區亦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有益的補充,“新浦東”將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從農業專業物流的集聚逐步向國際物流和口岸物流提升,對整個長三角未來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
《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是上海市重點推進項目,由上海浦東新區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谷成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浦東新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經上海市經濟委員會批準建立,項目正式通過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立項。基地總體開發規模為1平方公里(100公頃),總投資35億元。基地首期開發規模為288畝,首期投資8億元,總建筑面積28.1萬平方米。2012年3月首期一批將竣工試運營,2013年12月前首期將全面竣工啟用。
基于創新源于規劃、創新源于整合與創新源于服務的先進設計理念,上海的品牌與新浦東的效應,勢將引領中國農業流通服務與冷鏈物流行業的興起和聚焦。
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的國際化思路
基于農業流通與冷鏈物流的國際視野,以及依托國家發改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的政策支持,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的國際化思路可以扼要歸納如下:
1.格局——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必須架構于大流通、大交易、大格局的背景下,充分思索冷鏈物流發展的窘境與契機。
2.低碳——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必須加大力度降低高消耗與高損耗的規劃設計與運營,避免農產資源的無謂浪費。
3.集成——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的冷鏈物流系農業流通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必須與農業流通全功能緊密相結合,完整呈現冷鏈物流體系的集成效應。
4.高效——充分運用國際與國內兩種市場資源的優勢,讓國際冷鏈不間斷的運營理念,充分體現農產品附加價值的高效。
5.精確——溫濕度與氣調控制系統的精確性,有效降低農產品季節波動的高風險性,以強化反季節差的市場利基。
6.規模——冷鏈物流行業必須有效形成產業鏈的規模效應,透過業界相互聯動的機制,充分掌握冷鏈物流企業的核心價值。
7.信息——強有力現代化信息系統的支持,從生產、加工、包裝、物流與銷售的動態過程中,強化全程冷鏈不間斷的物流功能。
8.金融——加速引進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從整個冷鏈物流產業鏈角度提供融資需求,包括倉單質押模式、存貨質押模式、保稅倉模式、NRF-LC服務模式(應收票據管理的物流金融模式)、應收賬款模式、物流保理模式、授信金融模式、高級運作模式等國際化金融操作理念。
9.結構——中國冷鏈物流體系必須形成多方聯合、分工協作與立體結構的運營模式,有效掌握核心區域,進行統一規劃與合理布局,形成冷鏈物流產業鏈的整體性。
10.稅務——營業稅(倉租),與增值稅(物流運輸、加工、電子商務交易、包裝等)兩稅種統一為一個稅種,屬現代物流的行業稅種(建議增訂名為加值型的營業稅),稅率應訂為3%。
11.扣抵——進口設備環節增值稅、進口設備關稅和系統信息服務費用等,建議實行正面表列并可列舉扣抵,以降低運營后的實際稅務負擔。
12.診斷——政府補助協助冷鏈物流的協力廠商,并選派專家進行企業內部診斷,將物流等非核心業務有序外包,以強化企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優勢。
基地首創十二萬噸級現代化的冷鏈物流體系
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將建立相對規模領先全國且容量高達12萬噸級的現代化國際冷鏈物流體系,依據“高起點、高水平”,“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的原則設計,打造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容積達到50萬立方米、總存儲量達到12萬噸級現代化國際冷鏈物流體系。其中包括溫層覆蓋包括-7℃至0℃的冷藏立體儲存區、-30℃至-18℃的冷凍立體儲存區,以及專門為精致水產品提供服務的-55℃的超低溫深度冷凍立體儲存區。現代化冷鏈物流中心率先在國內采用RadioShuttle無錄穿梭車高效率節約型存儲系統,以滿足涉農類的多品類與快響應的運營需求,包括36個確保冷鏈不間斷的卸貨作業平臺。
現代化冷鏈物流中心采用世界最先進的西克氟制冷機組,并選用最先進綠色環保冷媒R404a,以完全確保農產品與食品的保鮮需求和安全衛生要求。現代化冷鏈物流中心將依托廣泛高效的物流網絡,先進的系統倉儲管理模塊,完善專業的倉儲設施和成熟的運作隊伍,為客戶提供包括:倉儲、搬運及裝卸服務、貨物分撥與條形碼管理、系統庫存管理與庫存分析在內的全方位專業冷鏈物流服務,實現貨物有效的分撥和在庫管理,有效協助客戶實現庫存管理的精準化、減少存倉成本、縮短貨物周轉時間、緩解生產壓力等最終多贏目標。
總之,現代化冷鏈物流的要點就是“資源與體系的完善整合”,現代化農業冷鏈物流是一項新興的復合性產業,涉及運輸、倉儲、貨代、聯運、流通加工、交易、信息、檢測、保鮮、包裝等行業,其運作和物流受理,關聯很多經濟領域、經濟部門、經濟地域與行政區域。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將充分結合本土特點,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堅持打“中華牌”和“國際牌”,旨在搭建上海服務全國農業的國家級國際性功能平臺,通過現代農產品流通服務,推動農業增效與科技進步,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換言之,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是全國最具規模和容量的現代化農業國際冷鏈協力廠商專業物流區,國際冷鏈物流區將有效整合農業的國際物流、口岸物流、綠色物流、電子商務物流和冷鏈專業物流等,以現代農業創新發展為己任,積極探索現代流通業“反哺”和“主導”作用,全面推進我國農產品綠色物流的發展。
農業流通與冷鏈物流結合與發展的范例
現代農業流通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支撐和促進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一體化的載體,是實體經濟中與商品交換直接關聯的產業經濟活動的總和。構建城鄉一體化交換體系和現代農業流通服務體系是重中之重。基地的市場要素培育和功能整合將涵蓋較完整的現代農業流通產業鏈。產業鏈條是農業產業體系的延伸,它可以實施產業帶動項目拉動工農聯動,城鄉互動,可“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開發看開發。產業鏈的長短,節點有多少,是實現農副產品轉化增值的關鍵。現階段基地的每一個“鏈條節”正循序漸進、又好又快的連接著,好似一條長龍的列車,滿載著新農村建設的希望,開啟著現代農業國際流通的創新之旅。
基于農業流通平臺與冷鏈物流結合與發展的趨勢而言,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建立全國首創12萬噸級現代農業流通領域的冷鏈物流體系范例,將會在專業物流領域產生“旋渦式的磁場強度”,并有效降低農業流通的綜合商務成本。
從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的角度而言,針對農產品的產品特性,提供完整的保鮮冷鏈設備和服務,從農產品的預冷處理、冷鏈運輸到冷鏈庫、冷凍庫、氣調庫和減壓庫的倉儲,全程監控農產品的保鮮狀況,以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和市場。并針對農產品的季節性和鮮活性的特征,基地將組織強大的冷鏈和保鮮運輸車隊,包括載重2T、5T、8T、10T、20T的箱形車和冷藏車以及20呎、40呎的附有升降尾門的集裝箱拖柜車,同時對社會車輛進行資源整合,增大整個項目的運輸能力。
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比常溫物流的建設投資要大很多。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各個環節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需要各個環節都有一個統一規范的標準引導。
綜合上述,現代化國際冷鏈物流體系的建置,將有效提供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易基地十余種產業集聚的冷鏈物流服務,直接挑戰國際“物流與現代化農業、物流與新農村建設”的課題。基地力爭在5年內,建成具有強集聚度、能級度和輻射度的世界級上海國際農業流通服務中心,成為亞太地區有影響力的農業國際集散中心和國際中轉中心,并將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規范化、規模化和有影響力的大型農產品綜合交易所。創始人潘國和博士積極率領團隊成員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加快中外農業流通產業鏈的融合,改善農業服務產業鏈的發展,在農業現代化與商品流通的互動中尋求現代農業流通更大發展,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現代農業之花盛開上海南匯,并成為中國農業流通平臺與冷鏈物流完美結合的典范。
頁次:2/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