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其嚴峻形勢引起從上至下的高度關注。這其中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是保證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環節,各地也紛紛將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與之相關的冷藏運輸車輛現狀如何,用車需求爆發是否前景可期?
一業內知情人仕向制冷快報記者透露,與其他車輛一樣,生產冷藏車同樣需要取得國家公告。而在冷藏車行業,私自改裝現象大量存在,這些小改裝廠大多缺乏相關手續和生產資質。很多用底盤廠家的冷藏車公告。為了促進銷售,底盤廠家通常會上一些冷藏車公告,在銷售底盤給小改裝廠的同時,允許它們使用自家的冷藏車公告。
“有些小廠就是用些鐵皮,加些保溫材料,配上發動機和相關零部件,再加上制冷設備,就能組裝成一輛冷藏車,利潤很高。而且冷藏車使用季節性明顯,夏天時車輛需求猛增,產品供不應求,很多小的改裝廠甚至一些公交車廠家都在做。”一位業內專家如是說。
小改裝廠在用材、質量、售后等方面都很差,但價格很低。很多用戶只認便宜,其他的不管。這就使得不合規的小改裝廠泛濫,反而幾個有正規資質的企業不好做。另外,政策法規執行不力,使得這些不合規車輛可以在車管所等部門花錢打點,進而順利上牌投入使用。
競爭不規范還體現在車輛使用環節的不規范。一般要求嚴格的大型超市會對冷藏車的貨柜溫度作出強制要求,溫度不達標就禁止卸貨。但超市冷鏈物流畢竟不多,更多的冷鏈物流是各地批發市場,往往很難管控,對冷藏車的要求相對寬松許多。
冷藏車的投入使用還需要冷鏈物流配套建設到位,比如冷庫、低溫配送中心的建設等,成本投入巨大,再加上專業冷藏車價格較高,因此我國目前的農產品運輸大多采用棉被車(即棉被加冰塊)、空調車等普通車輛。
“山東威海等地發現,很多以面包車擺上冰塊的方式運送海鮮。重慶有很多叫作都市彩虹的微型面包,車廂封閉,加個制冷設備就用來運輸魚蝦、肉類等,也不是專業的冷藏車。國內這種初級運輸模式還有很多。”業內分析人士告訴制冷快報記者。另一位業內專家則表示,強制性標準的缺失使得各地各自為政,“目前只有上海、深圳、福建等地區針對冷鏈物流出臺了地方標準,但也缺乏強有力的監督管理機制。”
根據國家機動車合格證數據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11月,國內冷藏車生產0.56萬輛。另有相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保溫車輛約有四五萬輛,大部分為改裝車型,且冷凍機質量也達不到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