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以下簡稱“國際航協”)2010年12月22日宣布一項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變革,即全球航空公司已經100%完成二維條碼登機牌(BCBP)的更換,二維條碼登機牌取代上一代價格昂貴、效率較低的磁條登機牌,旅行出游步入無紙化時代。
國際航協理事長比西尼亞尼先生(Giovanni Bisignani)表示:“磁條登機牌與紙質機票已成為歷史,2008年開始實行電子票務后,二維條碼登機牌的更換再次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和選擇。旅途中多項手續(xù)的辦理通過掃描條碼,幾秒鐘就可以全部完成。”
全球航空公司全部完成更換二維條形碼,為旅客辦理登機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方式。旅客可以在家中登陸互聯網、使用自助值機亭、手機值機以及在機場柜臺辦理登機手續(xù)。二維條碼登機牌支持航空公司在一個登機牌上打印多個航班信息,為轉機的旅客和通過不同航空公司出游的旅客簡化辦理登機手續(xù)。此外,二維條碼登機牌也提供超值的自助服務,通過掃描條碼登機牌,符合資格的旅客可進入快速通道或貴賓室。
比西尼亞尼先生說:“航空公司每年花費在登機方面的費用超過20億美元,更換可打印的二維條碼登機牌是一項為期5年的計劃,每年將為航空業(yè)節(jié)省高達15億美元的資金。隨著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支持通過手機接收條形碼,意味著我們的旅行步入真正的無紙化時代。”
磁條登機牌自1983年起開始使用,條形碼上的一些弊端使得航空公司和旅客在使用上有一些限制。磁條登機牌需要在機場辦理登機手續(xù)的柜臺或值機亭安裝昂貴的打印機,使旅客拿到登機牌的途徑受限。磁條登機牌還需要價格昂貴和特殊材質的紙。
20世紀90年代,一些運營商開始使用一維條形碼,這種條形碼由一連串平行的直線組成,外觀與百貨用品上的UPC條碼類似。20世紀60年代,一維條形碼第一次在鐵路行業(yè)中使用,只能夠記載相對有限的數據信息。
國際航協在2005年確立了標準二維條形碼——即眾所周知的PDF417。通過使用方形、圓形以及其他幾何形狀的代碼記載更多信息,這種代碼不受尺寸大小及可讀性限制,支持多種類型的掃描儀和打印機。打印出的二維條形碼還支持許多安全和加密功能。
2008年航空業(yè)定立了無紙化的手機條碼登機牌標準。打印出的數據和手機登機牌的數據是相同的,但手機登機牌的代碼看起來略有不同。可以使用的手機二維條碼為Aztec、Datamatrix 或QR codes。現在有近30家航空公司支持手機二維條碼登機并且使用率有望在短期內獲得顯著增長。
在航空公司、機場、服務提供商和國際航協的共同努力下,100%完成了二維條碼登機牌的更換。2000多家航空公司已經啟動簡化業(yè)務(StB)計劃。簡化業(yè)務能夠提高效率及旅客的舒適度,加強航空公司和機場之間的溝通、優(yōu)先處理和協調申請,以便有效地按照全球標準計劃部署執(zhí)行。簡化業(yè)務系統(tǒng)提供了超過3000個機場航站樓和200多家航空公司的信息,創(chuàng)建了超過10000多條記錄的全球數據庫。簡化業(yè)務(StB)系統(tǒng)將擴大使用,為國際航協電子服務和便捷旅行(Fast Travel)項目提供更多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