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物流與采購網
物聯網與智能物流
? —— 在2011年中國物流發展報告會上的講話
? (根據速記整理)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 戴定一
(二0一一年一月十九日)
大家下午好,下面我要報告的是另一個物流業關注的熱點——物聯網。
一、智能物流的概念
去年發改委委托工程院做了一個課題——《物聯網發展規劃》。課題列舉了物聯網在十個重點產業的應用,其中物流是熱門的應用之一。物流領域的應用定為目標之一,叫“智能物流”?,F在,物聯網迅速在物流業界熱起來了。但是對智能物流的詮釋比較多的還是涉及技術方面,或者是信息技術或傳感器在物流中的應用等等,呈現技術推動特色。但是,任何一種技術在產業界大面積的推廣,一定要雙驅動,除了技術驅動還應該有產業驅動。所以今天我們更關心的是,物流產業要物聯網干什么?即產業需求在哪里。否則,始終是一頭熱,技術人員使勁造勢,但是物流業界不知道怎樣應用。所謂產業驅動有很多方面,但是在物流領域,核心的就是兩件事,就是網絡和流程,這是物流最核心的內容。如何整合網絡、整合資源,如何設計流程和管控流程,這就是產業驅動。物流產業在這兩個問題上有什么變化和要求,我想重點從這個角度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二、IBM的智慧供應鏈
講智能物流應該從IBM的“智慧供應鏈”講起。IBM有一份報告——《智慧供應鏈》,是第一份從產業角度來談物聯網的報告,其他比較多的是從技術角度談。從產業角度來看,他們的主要觀點是,現在產業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大,情況變化越來越快,所以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不夠用,必須智能化,這就提出了“智慧供應鏈”概念。但是,什么是傳統模式?為什么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不行了,似乎并沒有講透。
三、智能的深化
下面先談談“智能”兩個字。智能是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早期我們把自動化等同于智能,當企業高度自動化以后,就認為智能程度很高。后來有了一些變化,比如一些新產品,像傻瓜相機、智能洗衣機等,我們說這些產品是智能的,因為它們能現場獲取信息并做出判斷和選擇。通過現場判斷選擇,實現對人的替代作用,這樣叫智能,而不是一切按照流程辦。所以智能進了一步,即采取信息化的措施,在自動化上加了信息化,代替人的選擇。今天在互聯網,或者物聯網時代的智能,又要前進一步,不單單是像傻瓜相機自動采集信息做判斷,然后選擇方案的模式,這已經遠遠不夠,還要連接到網絡,隨時把采集的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數據中心,或者指揮本部,由數據中心做出判斷和控制,進行實時調整。所以今天講智能,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控制反應過程,是不斷在調整的。這個調整是根據實時采集的信息做出判斷和控制,要動起來,要有聯網,要在線運行。我們講主要是三個特征,要有自動化、信息化,還有網絡化,這樣才能體現這個時代的智能。
智能物流標志著信息化在整合網絡和管控流程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即進入到一個動態的,實時進行選擇和控制的管理水平。這個水平不一定是目前大家馬上都需要,所以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水平和客戶需求來確定信息化的定位,但這個方向肯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四、信息化的新趨勢
上述變化對物流信息化會產生什么影響呢?當前建設物流信息系統,需要考慮什么新的趨勢和因素呢?我想有這么幾點:
第一,開放性。過去建信息系統就是把自己的流程和資源管好?,F在不行了,一定是建一個開放的系統,也就是說采集信息完全靠自己投資和管理的時代快要過去了。必須要有社會信息、外部信息的交換共享,同時還要有自身信息向社會發布的機會。我們在很多案例中看到開放的系統整合外部信息,將自身的信息向外發布,而且還能夠獲得收益。為什么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管理,在前期基本上是按照二八法則定位的,也就是說企業的KPI指標、服務水平,只要求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大體上就能達到80%的水平。其他因素可能很多但影響很少,就是一些車、人、倉庫,把他們管好了,服務水平的80%就有保證。但是要再上一個臺階就困難了,要知道道路的情況,交通擁擠的情況,天氣的情況等等,這些情況對于自身進一步提高KPI非常重要,從80%到90%,從90%到95%,沒有外部系統的溝通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進一步提高時,二八法則就要調整,要掌握更多的資源。因此,一定要建開放性的平臺,這種開放性是提高運營水平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在這個開放的過程中會有一些熱門技術,像定位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等,將會成為實現開放性的技術手段。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制約開放的主要問題是安全性。為什么過去不能開放,或者開放的步子小,我們擔憂什么呢?主要是怕系統不安全,所以在未來的發展中,系統的開放性和安全性會有矛盾。這個矛盾在傳統的情況下怎么平衡?在新的情況下怎么平衡?這樣的變化制約著整個系統開放性的發展?,F在要解決安全的問題,一要靠技術,二要靠流程,要重新設計,三要靠法律,四要靠內部管理。安全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包括對安全問題的認識、理念、承受程度都在變化。這種變化使開放和安全之間的平衡狀態不斷調整,這會促進自身系統逐漸開放。在新的時代要建開放性的系統,而開放性的系統和安全性之間怎樣平衡,考慮這兩方面的關系,以及涉及到的技術、資源等等,這是影響開放性要考慮的因素。
第二,動態化。適應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提升精細化管理要求,這是目前企業發展的重要需求。順便解釋一下為什么IBM認為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不行了,實際上IBM原來總結的供應鏈模式就是兩句話,一是制定專業化的解決方案,二是很好的執行這個方案,這兩方面構成了傳統的供應鏈模式。只要能做一個很好的專業化方案,同時能夠很好地執行方案,就是有競爭力的物流公司或者供應鏈公司?,F在這樣不行了,因為除了有一個好方案外,還要有實時的調整能力。要根據外部情況的變化,隨時判斷和調整,這就能夠“動起來”。所以要使管理系統適應外部快速發展的復雜環境,動態化一定會提到日程上來。當需要系統動態化的時候,定位信息將成為基礎。什么叫定位信息,就是采集的信息里有兩個基本要素,一個是時間和空間,時空是一個概念,時空是一個信息,還有一個是識別信息,是這個車,還是這個人,還是這個貨。識別信息,加上時空信息混合在一起就叫做定位信息,這將成為物流動態管理的信息源。所以要實現動態管理,必須要有這樣三個基礎,要有可識別的技術,要有時空記錄的技術。這三者捆綁起來就成為一個基本信息。當然這上面可以加載其它管理信息,可以加溫度、壓力、濕度等等信息。用傳感技術捆綁,捆綁在什么信息上,就對什么作動態管理。所以,識別信息加時空信息成為一個捆綁的信息源,可以形成動態信息的公共服務,現在已經出現了非常多這樣的位置服務公共信息平臺。
再一個就是運輸網絡的監管動態化和服務社會化將決定物流管理動態化的進程。要解決動態化從什么地方用起,建議可以先從交通運輸的動態管理用起,首先對車輛和集裝箱等等這些運動中的設備和人進行監管。從這里開始做起,能夠建立動態管理的公共服務,并且把這種服務釋放到社會上去,很多物流公司就可以用來監管動態的貨物運輸。所以當前動態服務最看好的市場,或者最基礎的市場,是運輸的監管服務以及向社會開放的公共服務。
第三,集中性?,F在各大企業都在加強信息化建設,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集中管理。因為信息化應用于網絡資源的整合,應用于流程的管理,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效率非常高。這種集中管理有利于提高信息的處理能力和服務能力,信息如果不集中是無法加工和提升的。同時,信息加工服務的人才是稀缺的,只有集中起來才能夠投資建設數據中心。所以,我們會看到信息管理的集中化是近期非常重要的特征。同時我們會看到促進信息服務外包的技術,云計算的服務等等也在近期迅速變化,加上技術人才需求上升,這些都是我們近期看到集中性帶來的變化。
第四,關鍵技術。從技術角度來看,要關注幾項技術。一是采集信息技術、傳感器或者叫識別技術。包括RFID、磁卡等等。還有采集過程的傳感器,有溫度、安全等傳感器,甚至包括視頻、音頻等等。二是移動通訊技術,包括3G網,甚至4G網,總之是屬于移動的無線通訊技術,將會得到快速的發展。三是智能終端,與其他行業的信息化相比,物流信息化中特有的兩個裝備,一是機載終端,二是手持終端,起著移動信息平臺的作用。既有搜集信息,又有通訊、傳感等很多功能。機載終端主要是跟物走,手持終端是跟人走。在網絡發展過程中,會看到物的管理是怎么樣變化,人的管理是怎么樣變化,最后都會提煉固化在兩個智能終端上。研究這兩個智能終端的差異性,將反映物聯網時代物品和人的管理方式。四是位址服務,基于位址的服務現在非常流行,當然GPS也是,它是比較傳統的,現在位置服務中發展最快的是通過智能手機對人的服務。由于人走到哪里,所有的時間、地點和手機信息是捆綁在一起的。通過智能手機可以提供這樣的服務,如提示周圍半公里的電影院、咖啡館等等個性化的服務,這是基于位址的服務,現在在手持終端,在手機上成為發展非??斓募夹g。目前,在機載終端用得還比較少,但也是非??斓内厔?,而且已經得到很多風投的關注。最后是商業智能技術,一旦管理轉移到依賴于信息加工、信息處理,即利用商業智能技術進行加工和處理信息,實現決策、實現增值,這方面的技術將會熱門起來。
第五,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常常是被忽視的領域,但是在物聯網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可能沒有統一的答案,只有一個個案例出現,這些案例體現的是數據中心經濟實體的成功。我們看到現在最成功的案例,發展最快的實體,恰恰都是數據中心類型的。國內有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認為自己就是數據公司,其他都不做。國外有谷歌公司、蘋果公司,都是發展非??斓模瑢κ澜鐩_擊非常大,實際上都是數據公司。他們解決了實踐中碰到的標準問題、流程問題、人才問題、體制問題,這些問題是自己解決的。解決的標準就是他們成功了。所以要想等這些問題都去解決后再去推物聯網可能不行,要鼓勵產生這樣的數據中心。所以,如何解決數據中心的發展,可能是我們下一步信息化,或者物聯網時代急需解決的課題。在此之前我們是很少研究的,特別是目前在體制上,很不適應數據中心的誕生,因為它是跨部門、跨行業的。可能既做IT,又做廣告,又做銷售,又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甚至做金融服務,按照傳統的分類去管理的話,數據中心將無法誕生。所以我們現在需要有一種體制去鼓勵這種新型的經濟實體的發展。另外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也是一個數據中心的問題,物流信息化長時間受制于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實際上看來,不是因為標準問題、資金問題、商業模式問題,而是許多平臺建設脫離了數據中心發展成長的軌道。經常是設計一個公共平臺,論證以后,卻讓另外一些人來運營,而運營的這些人根本不懂這些事情,不是他自己的方案和想法?,F在出現了一個很好的苗頭,已經出現了向數據中心轉化的經濟實體。我們看到有兩類,一類是公共平臺類的,做的比較成功,一類是原來就是實體,例如北京的物美集團就在朝著一個數據中心的模式去轉化,銷售方案是基于數據積累制定的,有了銷售方案以后制定采購方案,也是基于數據的,有了物流配送方案后變成每個作業單,也是數據的,整個流程是數據推動,形成一系列數據的單證,多數員工不需要懂太專業物流和銷售知識,對人的依賴很低。這樣的發展,相信未來的目標就是智能化,凡是對人的依賴越來越低,實際上就是智能化,所以我對智能的總結就是讓物變聰明,讓人變傻,人變傻不是指智商低,而是指決策管控不依賴現場人員。這就是我們物流發展的方向。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