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流信息化、信息化及工業化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信息化與物流信息化的關系
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所謂智能工具一般是指必須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的功能。完整的信息化內涵包括以下組成部分:
1.信息網絡體系:它是大量信息資源、各種專用信息系統及其公用通信網絡和信息平臺的總稱。
2.信息產業基礎:即信息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信息裝備的制造,軟件開發與利用,各類信息系統的集成及信息服務。
3.社會支持環境:即現代工農業生產,以及管理體制、政策法律、規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觀念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
4.效用積累過程:即勞動者素質、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和人們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不斷獲得進步。
信息化的來臨為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這些新方式又導致了物流功能的改變。信息化使得那些在工業社會里的產品生產中心、商業貿易中心發揮的主導功能隨著傳統生產功能的轉移而消失,物流不再僅僅傳輸產品,同時也在傳輸信息,各種信息被聚集在物流中心,經過加工、處理、再傳播出去。傳統的工業社會物流以物為對象,聚集擴散的是物;信息社會是以信息為對象,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實物之外,還要完成對各種信息的聚集和擴散。總之,信息社會使物流的功能更強大,并形成一個社會經濟的綜合服務中心,而物流的信息化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組成部分。
物流信息化是由物流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管理方法集成形成的物流實務經濟轉向物流信息經濟活動綜合性的過程。物流信息化包括物流系統設計信息化、物流運作過程信息化、物流基礎設施信息化、物流管理理念和手段信息化、物流信息技術產業化等內容。物流集成化涉及物流系統設計、物流功能、物流信息、物流過程、物流管理等的集成化,是物流高級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而物流信息化是物流集成化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物流高級化發展的基本保障。
(二)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美國信息經濟學家塞繆爾窯沃爾伯特認為信息是工業化新的和重要的生產要素,野信息作為生產要素,基本上不同于土地、勞動和資本。信息是生產的第四要素,它像傳統的三要素一樣,對于生產是基本的和必需的。冶這位美國學者認為信息作為要素發揮作用,主要是通過在信息化條件下所形成的以信息為核心要素的新的國民經濟系統實現的。
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信息化是工業化的發展,是工業化的主導方向和重要手段,工業化與信息化在協同互動中不斷走向融合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內在關系實際上就是兩者交互作用的邏輯前提,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規律。中國作為一個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在實施信息化和工業化并舉發展戰略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兩者的關系和作用力。
國家經貿委主任李榮融、著名學者胡鞍鋼、王新天、周振國等也對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達成共識。他們認為新型工業化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在消耗較少資源、帶來較少環境污染的條件下,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并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優勢的工業化。即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
總之,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基礎,是信息化發展的載體;信息化是工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引導工業化的發展方向,是促進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工業化和信息化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有機聯系是我國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戰略的理論邏輯依據,正確看待當前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兩者在協同中相互促進,在互動中需求發展。
四、結論
通過對物流信息化發展以及與工業化和信息化之間的關系研究,可以發現工業化與信息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當然工業化的發展也離不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即帶有信息化的特點,通過依靠現代發達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傳統的物流與之結合,進而提高現代物流運作效率和降低物流運作成本,同時又加快了工業化的發展。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決定了二者融合的必然性。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相似產業融合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重要依據和出發點。物流信息化是產業融合的一個關鍵因素,推動著產業的融合。因此,物流信息化可以說是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一個重要標志。
頁次:2/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