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概述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中文名稱是“射頻識別”,是一種通過電磁感應或電磁傳播方式,使用讀寫設備非接觸地對于電子標簽進行寫入或讀取ID實現非接觸自動識別技術,用于對物品或人員進行自動識別。標識物品射頻模塊,稱為RFID標簽(RFID Tags),簡稱標簽,配合讀寫器,是實現物流管理智能化、自動化的的重要信息化手段之一。
它就像手機通信一樣是以問答形式工作的,解決了“是Ë”的問題。并且可以“同時”與多個標簽進行“對話”。這種技術開始得到普遍關注的時代背景是網絡通信技術開始普及的上個世紀90年代,與條碼一樣是為了改善和提高零售業中的結算的自動化和快速化甚至使整個物流供應鏈的管理實現透明化的目的而特別受到青睞。零售巨頭沃爾瑪不僅是條碼技術的推動者,也是RFID技術的重要推動者。
在同等條件下,RFID的識讀應該比條碼更加準確。RFID的讀取率盡管不能做到100%,但98%以上可以說應該是最低限度。低于這個數字時,應該認為所采用的系統或環境有嚴重問題,應該查明Ô因,不要誤認為RFID的讀取率只有那么低。對于讀取率,任何技術都不能做到絕對準確,在使用RFID時可以采用輔助手段或改善環境來提高識讀率,使得RFID更加符合實際使用的要求。有工程實例表明,RFID的讀取率有可能達到99.9%以上。
網絡的建設和運行是一件比提高識讀率更為簡單的工作,這是因為網絡對數字的傳送比電子標簽與讀頭之間的無線通信要安定得多的緣故。只要電子標簽的ID得到準確識讀,剩下的工作就簡單得多。所以不要依賴標簽和讀寫器之間的大量信息讀取,要把相關信息“放”在網上。網絡是RFID的生命線,沒有網絡,RFID不能發揮它相對于其他ID識別技術的絕對優勢。
RFID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價值鏈上的相關者都能夠共享產品的信息。那么這種信息共享的技術手段就在于網絡!
RFID有下面這些優良特性:
(1) 數據的讀寫(Read Write)能力:不需接觸,直接讀取信息至數據庫內,且可一次處理多個標簽,并可以將物流處理的狀態寫入標簽,供下一階段物流處理的讀取判斷之用;
(2) 耐環境:紙張一旦受到臟污就會看不到,但RFID對水、油和藥品等物質卻有強力的抗污性,RFID在黑暗或臟污的環境之中,也可以讀取數據;
(3) 可重復使用:由于RFID為電子數據,可以反復被覆寫,因此可以回收標簽重復使用;
(4) 穿透與繞射:物品被紙張、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屬包覆時也可以進行穿透或繞射應答。要注意如果是鐵質金屬的話,會因屏蔽而失去數據應答功能;
(5) 數據容量大:數據容量隨著記憶規模的擴展而被廠家擴容,如果需要,數據容量不會受到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