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家一定聽說過投資中的“二八”理論,就是指20%的人賺走80%的利潤,你一定不甘心做那80%的被套牢者。金融市場風云多變,可以說是一個殘酷的市場,而一般個人投資者缺乏資金和信息的優勢,想要獲利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很多投資者都有這樣一個問題“投資什么才是最好?”在這里,推薦給投資者基金這種金融投資產品,不論你是經驗少、本錢少的年輕打工族,還是沒有時間理財的資深散戶,通過基金,你才有機會和機構法人、大戶取得平等的獲利機會。
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越來越多的投資工具可供個人投資者選擇,除了股票、基金,還有各種債券、保本型投資工具等等。但對于手上只有數萬甚至不到一萬元資金的人來說,投資股票和一些新型投資工具是很困難的。因為各種新型金融工具的最低投資門檻都很高。股票也是一樣,投資兩三萬買股票,能買到一只績優股算是運氣了,如果想要分散風險是幾乎做不到的,你總不能用兩三萬元買幾十支股票來分散吧!
每位投資者都應該將精力用在自己的專長上。與其自己絞盡腦汁的分析行情,還不如把錢放到由專業投資團隊管理的績優基金上。這是“沒錢的人”積累資產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做好資產的配置,你可以遵循100原則,用100減去你的歲數就是應該投在較激進投資工具上的比例,如偏股型基金。比如你現在40 歲,那你投資偏股型基金或股票的比例可占你投資金額的60%,剩余40%的資金則應投資于穩健的投資工具,如:定期存款、國債、貨幣市場基金等。當然了, 這個原則是比較通用性的、比較初始的,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加上市場情況不斷變動,要根據這些情況對資產配置做不斷的調整。
第三步,要找到一個能夠適時買入、賣出的方法。基金網上交易可為你輕松做到這一點。很多投資人都有遇到這種情況,就是基金凈值隨大盤下跌已到自己的買入價位,可由于忙于工作,而錯過投資時機。現在你只要在基金公司的網站上開通網上交易,并設置好預約申購或預約贖回的條件,就可以讓計算機幫你監控,只要條件一成立,你設定的申購/贖回指令就可自動執行,緊緊抓住每次難得的市場機遇。
第四步,“沒錢的人”投資基金可能沒法一次投入很多資金,那么使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可能最為合適。定期定額的起點較低,每期最低只要投入五百元就可以了。此外定期定額是一個長期的投資過程,有分散時點的作用,在市場比較差的時候,你買的基金份額會比較多,在市場比較好的時候,你可能買到的基金份額會比較少,總體而言收益率可能會比一次性投資更較高,有機會給投資者提供一個長期的穩定的回報。同樣你也可以使用基金電子交易來輕松實現定期定額業務的設定和操作。
希望所有“沒錢的人”都能通過成功理財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一個朋友,好久不見了,想是有三五年了,進來突然打電話給我,讓我請吃阿一鮑魚,還是產自日本的三頭鮑,問其原因,答曰:“國內經濟發展迅猛,A股市場一日千里,為兄不賺錢也難啊。”
前幾年的中國股市,屢創新高,令人乍舌。如滬指從2005年中的不到一千點,飆升至6000多點,2年多時間,漲了6倍,深成指數亦不遑多讓。 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其他資產價格也是直線上升。不少大城市的樓價,幾年時間,價格都是翻了幾倍。國內股市樓市的持續火爆之下,街頭巷尾,無論是達官巨賈,亦或販夫走卒、常掛在口邊的都是談股論經,投資回報。更有人談及投資的復利效應,今天投資的10000元,按照15%的年投資收益,30年之后,就是66萬,25%的年收益,就超過800萬。他們激動地憧憬著另一個巴菲特的誕生。
這當中,難免有部分人黯然神傷,搖頭嘆息。因為囊中羞澀,沒有更多的閑錢進行投資,因此他們認為自己就此錯失了投資機會。這里頭,很大一部分是進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他們沒多少積蓄,只好空看著投資市場的火爆而作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慨嘆。
如果有人告訴你:即便沒有錢,你也可以進行投資,甚至會取得很不錯的回報。你可能會付之一笑,不以為然。然而,這的確是事實,而非故弄玄虛。
首先需要一般化資本和收入的概念。收入的真正含義,并非是一堆花花綠綠的紙幣,紙幣之所以有意義,是作為交換媒介,能換取人們最后所需的各種物品,能夠買到所需的各種服務。如現代投資理論的鼻祖,偉大經濟學家Irving Fisher所說,“貨幣在花費以前是沒有用處的。最后的工資不是用貨幣而是用貨幣買到的享受來支付的。股利支票,也只有當我們用來購買食物、衣服或汽車然后進行享受時,才成為最后的收入。”
也就是說,那些帶給我們實實在在享受的東西,是令人食指大動的美食、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的房屋、熨貼舒適的衣服、錦繡山河、動聽樂章。這些東西, 或能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患,或能讓我們大開眼界,讓人視覺聽覺有所享受,這才是真真正正的收入。而你目前所擁有的資本,就是未來這些收入的折現。我們今天購買股票、期貨、債券,投資樓市、商鋪,歸根結底,最后都是為了換取這些直接的收入。正是因為這點,應該明白到,能夠帶給我們收入的,不一定需要用很多金錢換取。甚至說,這里面一些東西,再多的貨幣也無法換取。
別墅名車,錦衣玉食,一擲千金,固易得之,但是真誠的友誼、幸福的家庭、動聽的音樂、華美的文章,這些就難以僅憑貨幣來換取了。而這些東西,都能夠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流。進入社會不久,缺少閑錢的年輕人,可以著重從這些東西入手。
比如,你可以在別人花費大量時間去選股、去買基金的時候,下苦功,多讀多寫,學好英文。而把一門語言學好,其回報相信很多人能夠明白,因為他們生活中會看得到。英文學得精通的,可以去做翻譯,做專業教師,收入不菲。即便沒達到這個程度,只要達到大致流暢程度,作為職業輔助,去外企找個工作,把目前收入翻一番,相信絕非難事吧。也應該知道,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多學一門語言,無論是什么工作,就意味著多了不少機會。而中文也一樣,每天花費些時間,學點詩詞古文,同樣亦有類似的回報。用股票行話來說,一門語言其實是一支很不錯的潛力股,適合長線投資,堅持下去,回報自然不菲。
更多的選擇,你還可以去學會怎樣欣賞古典音樂;去潛心靜氣,多讀幾本好書;去結交幾個知己良朋,一杯清茶,縱談古今。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投資, 花費的主要是你的時間,而且重要的是和投資藝術品類似,在投資的同時,你亦有收入:你能夠越來越感受到古典詩詞里面的高貴與優雅,能夠欣賞到古典音樂里面的絕妙旋律,能夠時不時有客自遠方來剪燭西窗的驚喜與愉悅,感受到知識的交流和友情的可貴。
因此,與其嗟窮怨卑,不如花點時間和精力,做點上述這些投資吧。它們能夠使得你的文化素質和欣賞能力更上一層樓,這些素質和能力在自由市場之下,會有實實在在的回報。而且越開放、文明的時代和社會,知識和藝術的回報率會更高。
在金融市場中,最重要的理財理由是資本永遠有回報。即使你曾經是一個數學成績常年不及格,或者你對于數字非常不敏感,甚至看見財務報表就頭暈但你如果準備今天就開始個人理財計劃,我仍然有辦法:一天一元錢。
很多朋友問我:不勞動沒飯吃,不理財總不會餓肚子吧?我的回答是“未必”。
在這里介紹一個簡單的測算:如果有一位30歲的叔叔,有一個零歲的孩子,從這個時間點開始直到60歲退休,漫長的30年當中,這樣的三口之家,大概花費多少錢才能滿足這個家庭的基本需求?
三口之家,每個人每天吃飯加上各種的花銷,一個月3000元應該是最基本的,大概需要108萬元,這個毋庸置疑;
首付20萬元,合計80萬元在北京,這是個非常低廉的住房了,而且你只能買到六環以外的地方;
如果買車,從30歲到退休前至少要購置兩輛吧,花30萬元。再加上每年養車的保險、汽油等費用,合計70萬元;
再養一個孩子,不包括將來出國留學,從出生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按照現在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的標準,起碼要花費40萬元;
這樣已經差不多300萬元了。還要贍養父母,算一起是4個老人……目前業界公認的數字是480萬元。如果僅靠自己每個月的工資所得,按現在家庭月收入1萬元計算,應該不算很低了,那么需要如果掙夠480萬元,剛好需要30年。60歲以后的生活呢?
這就是理財的意義所在。如果不進行好的理財規劃,不光有一天你的財富會棄你而去,甚至于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你都無法滿足和實現。
所謂理財,就是追求長期而穩定的收益。一項綜合的理財,首先關注的是資金和資本。理財和投資是不能劃等號的。我感觸最深的是,往往包括很多相對專業的媒體,都有一個概念沒弄清楚更多人談的理財是投資,談哪種投資更好其實,“投資”并不是真正的財務規劃。
草率的投資行為,有時更像賭博:博一下,成功了,你的目標就實現了;那如果沒有成功呢?生活當中其實只有兩種情況或者你沒有財富;或者你被財富擊倒。真正的家庭理財,第一點要實施的是保證財務的安全。只有做到財務的安全,才能進而滿足其他的財務需求,最終追求財務的自由,從而享受真正生活的快樂。
綜合的理財規劃是一個很龐大的話題,簡單來說,完善的理財包括如下內容:首先制定財務的目標;其次進行資產和債務的管理;然后進行家庭風險的管理;再然后是投資項目的組合;還包括合理的避稅、良好的財富轉移計劃等等。
理財的道理也很簡單:在金融市場中,最重要的理由是資本永遠有回報。只要你有剩余的資產,經過合理的運作、規劃,就一定能獲取更多新的資金。反過來說,你花的錢比自己掙得還多,財務狀況的最終結局將會慘不忍睹。如果現在你不能很有效地抑制自己,或者是開始減少你的債務,理財規劃就根本無從談起。
即使你曾經是一個數學成績常年不及格,或者你對于數字非常不敏感,甚至看見財務報表就頭暈但你如果準備今天就開始個人理財計劃,我仍然有辦法:一天一元錢。
一天存一元錢,不相信有人做不到這么小的投入,依然可以做出驚人的理財成績。假定年收益率是10%,一個零歲的孩子,一天給他存一元錢,就永遠放在那里,或者是購買一些比較好的基金產品。如果能達到每年10%的收益率,計算一下,到這個孩子60歲以后,他需要退休養老的時候,這筆錢將可以變成200萬元。
其實,這個理財法則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如果收益率是4%的話,18年內你的資產就能翻一番。也就是說,29歲時手上的10萬元錢,到自47歲時就會變成40萬元;假如收益率能提高到12%的話,6年時間,你手中的資金就會翻一番了。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第一,你要每年都確保這樣的收益;第二, 中間任何一年都不能動用這筆資金。
前一段時間,我總是聽說:某某人現在甚至把房子賣了,把所有的資產壓上,去做一項投資這個是最不可取的。因為你不可能保證這筆錢長期不動用,但是如果進行一個有效的規劃,拿出合理的資金就是可以實現的。
用別人的錢去生錢
巴菲特賺錢的游戲是這樣玩的
“人生如滾雪球。最重要之事是發現濕雪和長長的山坡。”巴菲特在其傳記中總結的這一理念,已經超越財富的范疇,成為其人生的寫照。
作者從解讀猶太民族獨有的財富觀入手,回顧了巴菲特家族的歷史,用大量成功人物的故事以及猶太人關于財富的寓言,講解了像巴菲特一樣滾雪球所必須遵循的財富原則,同時還給出了應用這些原則積累財富的操作方法和模式。
每個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雪球”和“長坡”。
沃倫·巴菲特77歲生日的時候,依然期待認識新朋友、完成更多投資、繼續多方出謀劃策。因為未知的世界是無限的,他感覺自己的學識依然遠遠不夠,才剛剛啟程。“人生如滾雪球。最重要之事是發現足夠濕的雪和足夠長的山坡。”
“濕雪”是指財富在滾動過程中能夠吸附在身邊的、跟隨時間逐漸增長的資源。比如保險的浮存金和長期持有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權的投資者;“濕雪”還可以是知識和能力非凡的職業經理人,這些“濕雪”是巴菲特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長坡”是必要條件,好公司就是這樣的通道,好企業能促使財富流經通道過程中不斷增值。好通道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呢?首先要足夠長,投資者要選擇好企業的股票,然后長期持有;其次是跑道要盡量平穩(企業的經營業績要持續而穩定地增長),不要大起大落,路途太顛簸,誰也受不了;再次是能擠進來的雪球不要太多,否則經過頻繁的撞車消耗,你的雪球跑到終點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最后是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雪球逐步滾大。
傳統猶太商人的生意可分為三種境界:
第一等買賣是賺女人的錢,因為男人征服世界,而女人征服男人,所以女人才是金錢的主宰和真正花錢的人,最重要的一點是,女人在鉆石珠寶和時裝面前會“犯傻”。巴菲特投資的此類產業有:海茲伯格鉆石店、本·布里奇珠寶連鎖店,尤其是他擁有的博希姆公司奧馬哈珠寶店,除蒂凡尼的紐約旗艦店外,全美國沒有任何一家單獨的珠寶店能在銷售量上超過它。
第二等買賣是賺嘴巴的錢,世界上有60多億張嘴,一日三餐的需要是永無止境的,但猶太人只做以有錢人為目標的高級餐廳和高檔食品生意。巴菲特投資的食品公司包括:可口可樂公司、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國際奶制品公司、喜詩糖果公司、盧姆水果公司。
最高境界的買賣是用他人的錢去生錢,而且這類商人還十分受人尊重。巴菲特的“濕雪”資源是全世界的有錢人,或者有錢的女人以及有錢人中的有錢人。例如,他13歲時喜歡上了送報紙,并且說服負責路線分派的經理把威徹斯特社區分給他。這是一個絕好的同有錢人做生意的工作。在威徹斯特社區居住的上流階層屬于精英中的精英,在這條路線上有6位美國參議員,還有上校和高級法院的法官等所有的大人物。每天清晨,沃倫跑出門,搭上首班公車,前往教學大街 3900號的威徹斯特。他的公車通票號碼經常是001號每周第一個買通票的人。如果他晚了一點點,司機還會習慣性地找找他。沃倫找到了最有效率的送報路線,把每天遞送幾百份報紙的重復性工作變成自己和自己的競賽。同時他還向送報客戶推銷臺歷和新的雜志。一年以后,他的儲蓄總額達到了1000美元。這是他與有錢人為伍,為有錢人服務,通過勤奮工作滾出的第一個小小雪球。從那時起,巴菲特總是能找到濕雪和長長的山坡。因此他僅用了半個世紀,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截至2008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約620億美元。而一般人即使找到了濕雪,往往還沒滾出幾步,就在太陽底下融化了。
眾所周知,春天播種,秋天才有收獲;在生活中,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會越多;在投資中,永遠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把自己當成是企業的老板,并把注意力放在公司的賺錢能力上,你將會變成一名優秀的投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