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資源整合
海爾從1998年開始供應商網絡的優化,打散原來的供應商體系,重新選擇供應商,以形成強強聯合,合作共贏。海爾的供應商從2200多家優化到721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有59家,從側重質量轉向側重全過程的激勵與控制。對供應商的主要激勵措施是通過配額分配,配額比例由原來的人工統計數字到現在的由系統根據質量考評、供貨考評和價格排名三個綜合因素決定;而價格排名根據BBP平臺網上招標的結果來確定。
海爾對供應商資源整合帶來的效益顯而易見,不僅可以采購到高質量的零部件,還給海爾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僅1999年當年降低的采購成本就達5億元,2001年在1999年的基礎上又降了10億元。
海爾對供應商的評價主要側重質量、成本、交貨期、能否參與到早期設計過程等方面,具體考核指標包括:設計控制、文件和資料控制、采購和倉庫、顧客提供物資、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工序控制、檢驗與試驗、內部質量審核、培訓等10個方面。而對供應商的評價包含在對供應商的質量體系的考核評價里面。海爾對三個月績效不合格的供應商進行嚴格淘汰,對存在一定問題的供應商,要求其進行整改,保障供貨的準時性。
產業鏈上游優化
隨著海爾經營規模的擴大和流程再造,海爾物流從2001年開始,除不斷優化內部的供應鏈外,在產業鏈的上游,打破了與分供方之間傳統的買賣關系,在青島、合肥、大連、武漢、貴州等制造基地建設以海爾為中心的產業鏈,引進愛默生、三洋等數十家國際頂尖供應商在當地投資建廠,建立配套工業園,而供應商可以直接參與海爾的產品設計,一個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家電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的整合使海爾獲得了快速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
截至到2004年底,海爾在青島城區與開發區等周邊地區累計引進供應商74家,其中國外企業33家(目前位于膠州的海爾國際工業園已經聚集了三洋壓縮機、愛默生電機等20多家國際化分供商),國內行業龍頭企業24家,其中從珠三角地區吸引企業14家,長三角地區企業5家;組件、部件配套企業12家,零部件配套企業55家,原材料配套企業7家。累計引進資金42.5億元,解決勞動力就業近4萬人。
海爾的產業鏈建設通過工業園的布局模式可以體現產業鏈供應模式的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供應商位于海爾工業園內,與海爾的生產線之間僅一個大棚之隔,供應商零部件生產完成后,可以利用專用的工叭萜鰨苯油üこе淶腦聳渫ǖ雷際痹慫偷膠6納擼岣吖┯Φ淖際斃裕逑趾6?“以時間消滅空間”的理念。
2004年以前主要吸引供應商在海爾周邊建廠,2004年開始海爾自己購買土地,建廠房,租用給供應商,提高工業園的吸引力。而海爾品牌和供應商的集群可以進一步提升雙方的速度競爭優勢、成本競爭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對于海爾而言,可以依靠其強大的研發和制造優勢,保證海爾產品技術的領先性,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保持自己的發展優勢。
供應鏈得共贏
對于海爾內部來講,產業鏈的建設使海爾供應鏈的響應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在競爭中不斷超越競爭對手。供應商在周邊地區建廠后,由于距離的縮短,實現了JIT的準時供貨,園區內的供應商生產完成之后,直接向海爾的生產線按訂單補貨,實現“線到線”(line to line)的供貨,以最快的速度響應全球用戶的訂單; 同時供應商參與到海爾產品的前端設計與開發中,海爾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與供應商零距離溝通,保障了海爾整機技術的領先性,如愛默生參與到海爾洗衣機電機的開發中,形成技術領先的變頻洗衣機;三洋參與到海爾冰箱的設計開發中,變頻冰箱技術領先創造了市場;另外一些電源線、電腦板廠參與到海爾標準化的整合工作中,使海爾零部件的數量大大減少,通用化大大提高,增強了海爾成本的競爭力。由于零距離的響應,在物流成本與物流質量方面實現了零庫存與零缺陷,做到了與供應商的雙贏,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力增強。
對于海爾的供應商來講,通過與海爾合作可享受到青島市提供的優惠產業政策以及實現了與海爾的零距離,一方面可以提高質量、成本、交貨期的競爭力,不但獲得更多、更穩定的海爾內部的大訂單,而且還可獲得全球其他企業的訂單,保證了較高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其新材料與新技術可以優先應用到海爾的各種產品上,實現技術優先轉化為生產力,大大提高了其本身的競爭力。
通過海爾近7年家電產業鏈的建設,在青島周邊地區的家電產業鏈正在形成以下的特點:
1.中國北方最大的家電用壓縮機配套基地,年產壓縮機1200萬臺。
2.全國最大的家電用塑料加工配套基地,塑料配套的加工能力達到15萬噸。
3.全國最大的家電用鈑金加工配套基地,鈑金配套的加工能力達到35萬噸。
4.全國家電最完整的產業鏈,能夠垂直整合5層上下游的供應商。
5.產業鏈到產業平臺逐步升級,初步融入大青島的跨國采購中心的框架中,由于海爾產業鏈各環節的供應商出口份額逐年增加,海爾物流全球采購額的不斷擴大,這些均與大青島的跨國采購迅速接軌,形成產業鏈帶動跨國采購與出口的半島產業平臺。
對于青島市政府來講,通過創造一流的投資環境,使青島逐步形成家電產業鏈制造基地,不但發展了當地經濟,而且增加了當地的就業人口,2004年,海爾在青島地區的采購額達244億元,僅當地化配套就占51%,使青島、山東成為全國家電零部件制造聚集的強市與強省;另一方面,隨著海爾配套廠的逐步擴大,其研發中心也紛紛轉移到青島,如愛默生已經將全球電機的研發中心逐步轉移到青島,使青島制造基地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