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改革與戰略》
(一)美國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
美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較健全,以多形式、多層次、多類別、系列化、專業化、多元化為特點,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活動無所不包。無論是物流的哪個環節,只要農民有需要,就會有人提供服務。主要的農產品物流服務主體有以下五個方面。(1)各類商人。包括批發商、零售商、代理商、經紀人和農產品加工商。(2)農場主參加的各種專業銷售合作社。(3)民間協會。是由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群眾服務組織,一方面提供信息服務,另一方面組織同類農產品進行加工,為自己的農產品尋找銷路。(4)農業公司。美國農業公司基本上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主要渠道之一。(5)政府農產品信貸公司。根據政府法令和合同,收購和儲備一定數量的農產品,以穩定市場價格,保證糧食安全。它在農業生產與市場之間建起了配套的信息傳遞機制、生產組織機制、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機制和自動化機制,推動農產品物流的快速發展。
(二)美國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
美國農產品的生產以高度專業化、區域化和規模化著稱。其產地市場集中,單個農場主的生產規模化大,以“大生產大流通”為主要特點。美國農產品生產區域化高,形成了玉米、小麥、大豆、蔬菜、水果等專業化生產區域。農產品產地市場比較集中,紐約、華盛頓和密歇根3個州的產量幾乎占全美總產的70%。單個農場主的生產規模化程度高,在產區發展大規模企業化經營的農場,供應大批量農產品。其生產的規模化促進了生產組織的建立,生產者組織的發展和組織之間的合作使生產組織的控制力不斷增強、控制范圍不斷延伸。農產品直接消費的需求和農產品加工需求形成了巨大的農產品交易量,生產組織的大規模和巨大的消費需求促進了銷售商的規模化和銷售組織的發展。在利潤驅動和競爭壓力下,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物流成本逐步成為繼生產成本、管理成本和市場成本之后,企業降低產品成本,保持市場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及,以及農業生產組織和銷售組織的發達為縮短流通鏈條創造了條件,使生產者及其組織與大型連鎖超市等零售終端組織能夠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實現農產品的直銷。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美國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以直銷模式為主,平均78.5%的農產品是從產地經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批發商銷量僅占20%左右。較高的直銷比例減少了美國農產品的流通環節,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
(三)美國農產品物流的支撐體系
美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有效的調控。首先,政府制定有關農產品物流法律法規。幾乎每一個農產品流通環節都有明確的法規,從而維護了流通秩序、提高了流通效率。其次,美國政府出臺農業扶持政策。政府不僅重視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和農業科技推廣,也很重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每年大約支出300億美元用于交通、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美國交通運輸設施十分完備,公路、鐵路、水運、航運四通八達,高速公路遍布城鄉,公路網絡聯通度高。2000年,美國全國公路總長度約為644萬公里,其中州際高速公路全長約7.51萬公里,占世界高速公路總長度的一半以上,這就保證了農產品“貨暢其流”。美國逐步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儲運技術和包裝技術等專業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物流裝備技術體系。在整個物流過程中運用冷鏈技術設備,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損耗率。
另外,美國不斷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建設。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連年撥款15億美元建設農業信息網絡和推廣在線應用。現已建成世界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應用系統。該系統覆蓋了美國46個州、加拿大的6省和美、加以外的7個國家。它連通美國農業部、15個州的農業署、36所大學和大量的農業企業。用戶可以通過電話、電視或計算機等終端設備,共享網絡中的信息資源,實現了生產者、運營者和銷售者計算機聯網,資源共享,信息共用,這就有效地對農產品物流各個環節進行實時跟蹤及全程管理,并開展了農產品信息處理與發布工作及市場信息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