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遼寧日報
生鮮農產品銷售價格的快速上漲和部分地區收購價格的快速回落,成為一對非常“刺眼”的矛盾,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由此,“農超對接”這一商務部、農業部大力推進的營銷行動進入了百姓的視野。
一方面是市場菜價的上漲,另一方面則是農民賣菜賤、賣菜難,人們自然而然把目光聚焦到了市場這一中間環節上,希望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遼寧已不再只是工業大省,同時也成為了農業現代化發展較快的農業大省,實現了大米、肉類、蔬菜、禽蛋、水果、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的自給有余。在努力解決城市“菜籃子”、“米袋子”難題的過程中,我省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開展領域更寬的“農商對接”活動。
有關專家指出,正是由于近年來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社不斷發展,才使我們今天推進“農超對接”有了保障。
對接模式:“超市+合作社+農戶”
把剛剛采摘的幾箱西紅柿過秤后交給合作社的銷售經理,劉玉東兩口子這一天的工作就結束了。
他告訴記者:“現在很好,沒啥操心事,就琢磨著怎么把菜種好。”當然,較高的收入也是令他對生活感到滿意的重要原因:“比出外打工要掙得多。”
劉玉東現在從事的是棚菜生產。2008年,他所在的盤錦市大洼縣新開鎮張家村成立了盤錦潤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承包經營村里的2000畝蔬菜生產基地,建起了324棟高標準蔬菜大棚。劉玉東家的40畝地也在其中,每年都會從合作社獲得一份地租收入。同時,因為劉玉東與愛人過去也小規模地搞過棚菜生產,因此就參加了專業合作社。
劉玉東如今管理著7棟占地6畝左右的蔬菜大棚,活兒忙的時候還雇用7名工人。對于別人送他的“車間主任”這個稱謂,劉玉東欣然接受。
他告訴記者,以前自己單干的時候,從種子選購到最后蔬菜上市,全都是一個人干,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一棟二十幾米長的大棚,在蔬菜成熟的季節,每天凌晨2點鐘就要進棚摘菜,然后摸黑開農用車將菜送到附近的菜市場,回來還有一攤子活,整天都睡不上個囫圇覺。
“過去種菜送超市?門都找不著,再說了,量太少,也不值得跑那么遠,都在菜市場批發或零賣了。 ”劉玉東說,“現在菜下來的時候,我這7個棚,一天就有幾千公斤菜,靠自己去賣根本不行。 ”
盤錦潤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成立之時,看好的就是“農超對接”的發展前景。社長王明強從前種植業和養殖業都干過,他說:“干上棚菜后感觸很深,這么大一個蔬菜基地,菜不能只靠賣給農村經紀人也就是菜販子們,要不利潤就全給他們拿去了,種菜只能干賠。 ”
他舉例說,市場上黃瓜零售價格在每公斤5元的時候,上門收購的菜販子只給1.4元。
但是蔬菜要想直接送進超市,必須在質量上下功夫。盤錦潤強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剛剛收到農業部門發來的“綠色產品認證”合同書,此前,他們的農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主打“張家”這個品牌。王明強說:“通過綠色認證很不容易,去年農業部門在我這里測水、測土,監測生產流程,哪一項不達標都不行,整整監控了一年。 ”
他隨手摘下一根黃瓜遞給記者:“不用洗,放心吃,沒問題。這是咱心里有數,否則也不敢讓你這么吃。 ”
現在這個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當地幾家大型超市的生產基地,所產蔬菜80%直達超市。王明強說:“這樣,僅在流通環節就減少了20%的成本,然后超市對我在收購價上上調了10%,另外10%由超市讓利給消費者。 ”
他感嘆道:“沒有農超對接,這個蔬菜基地發展不到今天。 ”
盤錦服務業委員會副主任宋玉柱介紹,當地財政雖然目前還未直接給“農超對接”以資金扶持,但是根據國家和省的有關要求,他們組織了盤錦市相關商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到先進地區學習“農超對接”的經驗和模式,并對配送中心和鮮活農產品冷鏈系統建設給予了扶持。
目前,當地已經初步形成了 “超市+合作社+農戶”、“超市+農戶”等對接模式,對接產品有蔬菜、水果、肉類、蛋類及水產品等5大類100多個品種,全市超市實現“農超對接”年銷售額1.5億元以上,銷售量7500噸左右。
頁次:1/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