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農村報
以生魚為例,年產量的80%銷往北方,目前面臨“化小為大,化零為整”的改變銷售鏈
“現在的生魚流通格局散而亂,惡性競爭導致廣大養殖戶受損,是到了該整合的時候了。”6月25日,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舉辦的“北運魚產業鏈構建策略”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和嘉賓們表達了一致的看法。
在廣東珠三角地區,特色水產品養殖發展興盛,其中以生魚、加州鱸和桂花魚等品種為代表。除了本地消費外,每年珠三角地區的水產品都會大量運往華中、華北地區,供應各地消費市場,在冬季尤其明顯。以生魚為例,每年產量的80%都在北方市場銷售。
近幾年來,隨著養殖成本不斷增加,這類北運魚的養殖、流通和加工等方面利潤縮小,達到了瓶頸狀態,做好流通環節,增加效益,成了業界共同的話題。
廣東科達恒生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生在會上表示,以生魚為例,廣東的生魚養殖集約化程度是全國最高的,在各種養殖成本相對可控的前提下,決定養殖效益高低的關鍵在于流通。
陳志生認為,傳統的北運流通模式,一般是“養殖戶—魚販—流通企業—北方批發商—市場”,流通環節多而散,缺乏規范,極易導致惡性競爭而造成廣大養殖戶利益受損,應該進行“化小為大、化零為整”的改變,建立新的流通產業格局。他提出自己的觀點,生魚流通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壟斷,形成規模效應,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做到有序經營。
據了解,廣東生魚養殖的種苗質量和養殖模式處于國內領先的位置,每年總產量約為8萬噸,占全國的50%。珠三角地區普遍畝產能達到10000斤左右,全年都有商品魚出售,從業者眾多,拉動了飼料、流通等一系列相關產業。
對于北運魚類在各地市場的營銷策略,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董事長樊旭兵表示,以生魚、加州鱸和桂花魚等為代表的高檔北運魚類,已逐步形成“連通產地和市場兩個終端”的粗放內銷格局。今后,隨著總產量的增長,維護養殖與銷售的動態平衡尤其重要。同時,為了進一步把產業做大,內銷市場的推廣迫在眉睫,如何結合各地區情況,制定合理的營銷策略,把握市場推廣的關鍵點,將越來越受到關注。
廣州市金洋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淦提出,在北運魚類中,近年來均出現了種質退化現象,這會導致養殖成本增加、產量下降,進而給流通銷售帶來影響。他呼吁,漁業主管部門應該重視親本資源保護,規范種苗生產,和業界一起努力提高種苗產業水平。
26日當天,有近400名來自順德、中山、南海等地的養殖戶,飼料和流通業人士參會,同時還有來自廣西和浙江的水產流通企業代表。這次研討會是南方農村報“農村財富大講堂”系列會議之一。今年以來,“農村財富大講堂”深入各地產區,給農民送去最新的技術和信息,解決生產中的難題,會議內容涵蓋水產、畜牧、水果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