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中國質檢總局獲悉,中國《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已制定完成,有望于近期發布實施。該辦法將對現行管理要求進行整合,進一步規范相關工作。今后由海外進口的奶粉必須要經過風險評估并符合要求后,才能允許進入中國,而相關經營者和代理商則實行備案制。
近年來,尤其是自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大舉登陸中國市場并備受國人追捧,記者從市場上了解到,目前洋奶粉的品牌數量已經達到100多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進入中國市場的洋奶粉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洋奶粉也頻頻發生質量安全事件,尤其是一些在海外貼牌生產的洋奶粉,往往只注重市場而忽視了品質把控,導致一些進口奶粉不符合中國國內標準。
洋奶粉亂象亟待整治
記者日前從國家質檢總局近日發布的風險預警信息了解到,兩款進口自新西蘭和新加坡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被檢出不合格。另據統計,在國家質檢總局14個月以來公布的進境不合格食品通報名單中,共有34批次超過270噸不合格進口奶粉被銷毀或退貨,其中3/4為嬰幼兒奶粉。
事實上,近年來“洋奶粉”不斷曝出食品安全問題,一些知名嬰幼兒奶粉品牌同樣牽涉其中,比如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美贊臣奶粉金屬污染、雅培召回事件等。
作為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和監管的行政管理部門,國家質檢總局近日傳出消息,目前《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已經制定完成,并完成了對WTO的通報程序,將于近日發布實施。該辦法對于乳制品提出了準入評估的要求,只有經過風險評估并符合要求的國家才被允許向中國出口,對于出口商和代理商則實行備案制度。
中國科技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分析員馮超群博士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中國內地市場對高品質乳制品尤其是奶粉的需求不斷增長,世界各主要的乳制品出口國產能提高逐漸滯后,在擴大產能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現象,部分進口奶粉會出現變質、重金屬超標等問題。
據記者了解,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歐盟是中國主要的乳制品進口來源地,其中從新西蘭和美國進口的乳品分別占到進口總量的46%和18%。2011年,中國進口乳制品91萬噸,包括45萬噸的奶粉,其中從新西蘭進口的奶粉占到80%。
馮超群認為,今后應進一步建立進口乳制品的安全追溯體系,對于海外生產企業的不同產品進行嚴格的分類管理,奶粉的原料地、生產地、銷售地都要標明。比如日本對于奶粉中的碘和鋅不做要求,如果在日本本土銷售的產品直接進入中國,碘和鋅的含量就會不足。
“假洋鬼子”成重點治理對象
國家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向媒體介紹時表示,質檢總局在出入境環節一直對進口奶粉實施檢驗檢疫。目前,進口奶粉的質檢中基本上沒有發現安全衛生項目上的不合格,主要是營養素和微量元素不符合中國標準。
理論上,出口到中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必須要符合中國的國家標準,其中對于產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都應做明確規定。而標準執行不嚴,與目前大量“洋奶粉”貼牌生產的模式有很大的關系。
“由于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乳業進入門檻低,原料價格便宜,很多中國企業在當地注冊一個品牌,就可以找個代工企業"掛牌"進行生產。”從事國際奶粉貿易多年的張文先生向記者表示,有的企業自己開個小作坊,通過網絡代購的方式進入中國,這也給監管增加了難度。
目前,在中國從事乳制品進出口業務的貿易商有數百家,不少貿易商宣稱自己的嬰幼兒奶粉是“100%原裝進口”,實際上產品并不在國外銷售,這種品牌被形容為“假洋鬼子”。
近年來,“洋奶粉”成為資本和企業追逐的一塊大蛋糕,由此涌現大量貼牌產品。比如有一家新西蘭奶粉生產企業,代工的品牌有15、16個,其中80%的產品是銷售到了中國。張文告訴記者,很多“洋奶粉”的經銷商更注重“牌子”和利潤,而不注重品質,沒有很好地進行品質把控,在進口到中國前對于奶粉的奶源來自哪里、營養成分是否符合銷售國標準等并沒有深入了解。張文認為,嬰幼兒奶粉是要為孩子的健康負責,不能只是盲目地做市場和品牌,而要管控好上游環節,從配方、生產、檢驗全過程都要符合中國的標準,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對于經銷商的審核。
洋奶粉市場淘汰序幕拉起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配方奶粉市場,而“洋奶粉”在這個市場占據著主導地位。不僅美贊臣、雅培、美素等國際品牌以及在國外貼牌生產的奶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光明、娃哈哈等本土企業也在海外找尋奶源,打出“進口牌”。
記者發現,無論是商場超市還是電子購物網站,進口奶粉都要比國產奶粉的銷售情況要好,有的地方某些品牌的洋奶粉甚至脫銷。一罐嬰幼兒奶粉,低端產品的價格為80至100多元,毛利潤為15%至20%,而中高端產品一般在200元以上,毛利率最高可以超過60%。國內部分企業通過進口奶源、升級配方等方式推出高端奶粉,利潤率也能達到40%左右,但消費者對國產高端奶粉的認可度并不高。
對于未來“洋奶粉”的市場格局,馮超群認為,高利潤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奶粉市場,但品牌良莠不齊,未來競爭將不斷加劇,最終包括國際四大奶粉品牌、國內大品牌將主導市場,而很多小品牌將退出市場。
中國企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