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零售市場增長迅猛,尤其國內眾多電子商務網站在風投一輪輪資金注血下飛速向前時,已經做成規模的傳統商超卻依舊是觀望的多,嘗試全面介入的少。
利群集團成為傳統商超中較早涉水電子商務的企業。2008年電子商務業務帶來銷售收入2700萬元,2009年收入預計會達到4000萬元。
4000萬元雖然只占整個集團全年預計零售業務收入150億元的小零頭,但其不斷攤低的成本、增長潛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對未來競爭格局的先發優勢,都得到利群集團以及來自市場的肯定。利群集團“電子商務網站+呼叫中心+社區綜合服務點”的電子商務模式,也獲選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09年零售創新案例獎。
傳統商超觸“電”:毫無價格優勢
當青島地區的顧客打開利群商城的網頁,他們可以如同在實體店鋪中一樣購買所有的商品,用電子付款或-的方式,第二天就能收到由利群物流公司送到家的商品。而這一業務是面向全國的,外地顧客可通過快遞方式購買商品。
“利群集團的零售業務有百貨、大賣場和家電商場幾種業態。最初做電子商務的規劃是,把利群實體店銷售的商品搬到網上,實體店鋪有售的商品,顧客在網上也能夠買到。后來又發現,生鮮商品放到網上銷售有一定難度,就選擇了除生鮮以外的商品。”山東利群集團副總裁兼CIO狄同偉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管理層發現有三種最適合網上銷售的商品:婦嬰類、化妝品類和服飾類商品。
“目前,在利群商城上銷售的商品共有2萬種,售價能做到不高于實體店。”但狄同偉表示,還不能比實體店便宜很多。這是基于兩個方面的障礙:首先,商品會從正規的渠道進貨,交納規定的稅費。而C2C類網站店鋪則基本沒有這些稅費;另一個困難來自于供應商。由于利群商城采用的是和傳統零售商一樣的進貨方式,廠家會按照傳統零售渠道的價格去控制商品價格,而且這其中的品牌廠家十分重視自己的市場形象和銷售策略,對商品價格控制非常嚴格,這就使得利群網上的價格難以比實體店有更大幅度的折扣,只能通過一些活動返點回饋顧客。
而對于那些習慣于網上購物的顧客來講,僅僅是價格不比實體店高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通常,由于網絡購物沒有實體店所營造的購物氛圍,顧客難以獲得更好的購物體驗,也難以產生沖動性購物的欲望。因此,在網上購物的消費者會更加理性,對價格的敏感度也更高。在國內眾多的B2C網站中,其商品價格大多要比實體店有所優惠。
雖然傳統零售商有龐大的供貨體系,但由于商品的價格競爭力缺乏優勢,目前,顧客對于利群的網上商城,也沒表現出過多熱情,競爭優勢也未顯現。“目前,我們網上商城2009年的銷售收入在4000萬元。”狄同偉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立足商務服務:創新的落地模式
利群集團的電子商務業務調整始于2008年下半年,把精力從物流公司獨立出來,成立電子商務公司,并重新把網上商城思路進行調整,從以前的銷售商品為主,過渡到以商務服務為主。
狄同偉認為,傳統零售商做網上商城的還要面臨物流、配送和服務的障礙。為了彌補網上商城的服務缺憾,提供更多的創收機會,利群引入了呼叫中心,提供更多的不直接銷售商品的商務服務,也包括打包綜合服務等,如撮合餐飲消費、交費、中介等輕物流的業務,這樣既可以開拓企業資源,也可以減少現有業務的束縛。如今,呼叫中心已有100個坐席。
利群在網絡配送服務中發現,配送這個環節具有一些不可控性。顧客可能對服務感到不滿意,比如,配送的過程和時間都有不可控性;而且一些人對個人隱私非常在意,不愿意有陌生人來敲門。
為了解決配送上的問題,利群商城又依托一些門店和便利店進行不定時配送服務,也主動在一些社區的周邊設點,更貼近顧客。在網點的選擇上,不拘于形式,可以是社區物業管理處,也可以是花店,或是一些街道下崗人員、低保戶的經營場所,只要在社區周邊有場所就可以與利群進行合作。
這種綜合服務網點,不僅有利群網上商城的購物快報、DM直接投遞,還能整合60多項服務,從交手機通訊費、水電費到機票、通下水道,甚至可以訂購蛋糕、鮮花,請家教、保姆等等。
“商品可以直接送到服務點,由顧客自行提取,這讓商品的配送更加便捷,成本更低,而且也能增加銷售機會。對于一些不方便上網,也沒時間去賣場的顧客,在社區的服務點就可以訂購商品,第二天商品就能從服務點拿到。”狄同偉表示。
目前,在青島,利群有80個這樣的綜合服務點,基本上都是合作、加盟的形式,沒有加盟費,但有統一的督導管理。
狄同偉認為,呼叫中心是在網上商城的服務基礎上,利用信息系統的無縫連接,快速實現訂單、訂票等集約化的服務。而綜合服務點是電子商務落地的模式,可以實現顧客的關系管理。因為即使是短信和郵件,也不如面對面的服務重要。呼叫中心和綜合服務點,都是電子商務的支持部門,同時也實現一定創收。
狄同偉理想中的電子商務模式,可以節省大量的租金、人工管理成本。但是,他也坦言,從目前來看,依托傳統零售來做電子商務的綜合投入還是虧損的,主要是業務仍處于投入階段,而且人員費用比較高。而網上商城目前最大的制約問題在于:供應商的價格體系控制,而且市場體制還沒有專門針對網商的體制。由于銷售量的限制,短期內廠家也不可能專門開發出適用于網上銷售的商品品類。
記者觀察
挑戰“零現金進貨”模式
國內許多零售商都在進行網上銷售的探索。北京物美集團公關總監富宇表示,物美也已經成立了新事業部,專門研究網上銷售。目前,關于網上銷售的種種可能性還處于論證階段,理論上看網上銷售是可行的,但是否馬上可以開展還需要考量,比如配送的成本問題,配送能否和自身優勢結合等。因為目前網上銷售還是多以個性化商品為主,普通商品的銷售量如果不足,難以形成供應鏈優勢。
“英國有一家公司和利群電子商務的方式比較像,做的也比較成熟。在街邊或菜市場邊開店,顧客通過圖冊選擇商品,刷卡后,3天~7天內送貨上門。如果顧客對商品質量不滿意,可以退貨。目前,該公司已經有500多家網點。”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咨詢顧問劉暉認為,目前利群商城最大的問題是周轉率不高,一年銷售幾千萬元,這個數字只是其實體店的一個零頭。
劉暉認為,網上商城銷售20000種單品,要通過人工呼叫中心去說清楚,工作量太大。因此,打服務牌是很費力的一項工作,要提高只能打價格牌。而如果仍然借助傳統的進貨模式,難以獲得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不能大量吸引顧客,周轉率也難以達到理想狀態。
劉暉的一個朋友開了一家名為好樂買的網站,他們采用買斷式的進貨方式,可以獲得很大折扣,如體育用品的買入價可以達到4折~5折。而實際上,國內的多數B2C網站都有資本在背后推動,資本實力相對有優勢。
也許,包括利群在內,許多傳統零售商都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中國的百貨、超市業態多年來采用的聯營、代銷模式決定了其幾乎不動用現金的進貨模式,無法與這種需要大量現金的買斷方式進行競爭。如果堅持這一模式,則難以讓商品具有更大的折扣和利潤空間。
雖然困擾重重,但是傳統型企業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嘗試和探索,也預示著未來電子商務的發展。“雖然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但是我們都相信,電子商務一定是未來的趨勢。而只有主流的零售商介入,其擁有的強大購買和議價能力,才能真正推動電子商務的繁榮。”富宇表示。
來源:比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