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海運保險盲區 |
2011-7-15 中國冷鏈物流網(www.o845.cn) |
在國際商業中,貨物從賣方到買方必需經由長途運輸和多次裝船、儲存等環節。在這個過程中,輕易因天然劫難、意外事故和其他外來因素遭受損失,貨主為了在貨物受損后能獲得經濟補償,就必需對貨物進行保險,因此,保險是國際商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門。根據國際慣例,出口貨物運輸保險的責任起止,一般是“艙運輸”即從起運港起到收貨人的倉庫止。那么,是否發生在“艙至艙”責任范圍內的損失均可獲得賠償呢?
以FOB和CFR的價格條款成交的合同,應由買方投保,根據國際商業劃定,以FOB和CFR的價格條款成交的合同,貨物的所有權和風險是從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弦以后才轉移給買方的,也就是說買方只對在裝運港船弦以后的貨物所發生的損失負賠償責任。假如風險發生在裝運港發貨人的倉庫和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之前,買方和賣方無法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這一段就成為保險“盲區”。
以CIF價格條款成交的合同,應由賣方投保,在實際工作中,尤其是散裝貨物,賣方往往是在裝船后根據實際的裝船數目進行投保的,自裝船到投保留在著時間差,這樣就有可能在投保以前發生承包責任范圍內的損失,即損失在前,投保在后。例如貨物在裝船過程中受到雨淋,吊鉤脫扣而致貨物落海等損失。根據國際保險業的有關劃定,被保險人對在保險期內發生的承保損失有權獲得賠償,即損失發生在訂立保險契約之前,但是投保要有投保時確實不知情的證實,否則保險公司不承賠償責任。因為在實際工作中賣方(投保人)對裝船過程是十分了解的,投保人很難證其實投保時對損失確實不知情,因此被保險人也很難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這也屬于保險的一個“盲區”。
那么,在國際商業貨物運輸保險業務中,怎樣才能避免保險“盲區”,有效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呢?現提兩條建議,僅供參考。以FOB和CFR價格條款成交的合同,賣方可以在裝船前單獨向保險公司投保“裝船前險”,有的也叫海內運輸險,這樣一旦發生上例一所述的損失機,賣方即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賠償。對以CIF價格條款成交的合同,賣方可以在裝船前先向保險公司投保,講明投保的前提,裝船后再將提單數目通知保險公司,取得正式的保險單。這樣一旦發生承包范圍內的損失,保險公司就應負擔賠償責任,從而有效地保護了被保險人的正當權益。 |
[發表/查看評論] |
 |
推廣信息 |
|
|
|
|
|
 |
 |
官方微信:cclcn56 |
官方騰訊微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