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1月11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劉惠明)我國超級電容器核心元件受制于人的局面正被“湖南創造”改變。今天,省科技廳在長沙組織召開了“低內阻超級電容器極片制備新技術”科技成果鑒定會。以黃伯云院士為主任的鑒定委員會認為,采用系列新工藝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級電容器極片,且利用該極片制作的3000法拉超級電容器經國家授權機構檢測,性能已達到并部分超過國際知名企業的同類產品,該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議加快推廣應用,滿足市場需求。
超級電容器是近年來隨著材料科學的突破而出現的一種介于傳統電容器與電池之間的新型物理儲能器件,具有超大容量、高功率密度、快速充放電、循環壽命長等優勢。與蓄電池不同,超級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始終是物理過程,沒有化學反應,所以性能穩定、綠色環保。在新能源汽車、風能發電、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以及國防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
看似薄如紙、兩面黑漆漆的極片,是超級電容器制造的核心部件,其成本占總成本的50%以上,其性能關乎超級電容器性能。雖然國內企業涉足超級電容器領域已有十多年歷史,但一直缺乏核心的極片生產技術,無奈依靠高價進口。經過4年攻關,湖南耐普恩電能科技有限公司取得技術突破。公司研制出了一種新型粘接劑,使處理后的活性炭與集流體附著力強;首次采用二次混漿制片工藝,改善了活性炭顆粒的分散性能和粘接性能;采用真空碳化新工藝,在保持粘接性能的同時明顯改善了電接觸性能,降低了內阻。鑒定委員會認為,采用上述新工藝研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級電容器極片,具有內阻低、比電容大、易后續加工處理、成本低等優點,適合大規模生產。
據悉,該成果明年將實現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