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經濟增長率進一步回落,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為此,本報記者對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教授進行了專訪。他認為,我們既要看到宏觀經濟形勢具有嚴峻性的一面,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的一面,還要注意一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要最大限度地化解困難,不斷調整改革,不斷推動發展。
記者: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雖然有一定的回落,但經濟增長企穩跡象還是十分明顯的,這是否說明經濟運行總的狀況是好的?
趙振華:是的。經濟增長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要全面認識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況,不能單純地就某個時段的經濟增長率來作出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判斷,需要從不同的側面進行全面考察。一是就單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來看,我國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7.4%,是2009年第2季度以來最低的一個季度,反映了我國經濟形勢嚴峻的一面。二是從動態來考察,雖然自2011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呈現出逐季回落的態勢,但回落的幅度在收窄,2012年第三季度回落的幅度比上個季度收窄了0.3個百分點,從經濟增長率的變動曲線來看,呈現出平穩態勢。值得指出的是,在經濟增速回落的同時,出現了一系列向好信號,表明國民經濟開始企穩回升,比如從GDP環比來看,呈現出逐季反彈趨勢,由第一季度的1.5%,第二季度的2.0%,提高到第三季度的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自7月份以來呈現出逐月提高的趨勢,由7月份的13.1%,8月份的13.2%,提高到9月份的14.2%;9月份的固定資產投資環比達到1.63%,高于8月份的1.34%和7月份的1.42%;一些主要工業品如水泥、鋼材、原油、乙烯等產量都出現了增長趨勢;出口增長率同比達到9.9%,超過了第一和第二季度增長率,單月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三是從不同區域經濟增長狀況來看,一方面中西部經濟增長率快于東部地區,表明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另一方面,東部地區經濟增長也開始企穩回升。四是從三大產業來看,農業基礎繼續得到鞏固,糧食生產有望實現九連增,糧食豐收穩定了糧價,穩定了社會;工業內部在傳統產業增長速度下降的同時,新興產業增長速度在加快,工業內部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業比重繼續提升,新興服務業增速加快。五是經濟增長率的回落完全在預期范圍內。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達到7.7%,超過全年7.5%的預期。六是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的經濟增長率雖然有所放慢,但仍然是全世界最快的。發達經濟體如美國還沒有完全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歐洲債務危機繼續蔓延和加深,日本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發展中國家大多數經濟增長乏力,中國經濟增長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不俗表現,贏得世界各國的普遍贊譽,增強了全世界經濟復蘇的信心。
記者:從近幾個月來的通貨膨脹率看,已進入低通貨膨脹區間,這無疑也說明當前經濟運行情況是良好的。
趙振華:通貨膨脹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物價狀況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考察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況不能只看經濟增長率,還要看通貨膨脹率,不同通貨膨脹率下的經濟增長率具有不同的涵義,同樣10%的經濟增長率,如果通貨膨脹率為1%,則是一個很好的經濟增長態勢;如果通貨膨脹率為10%,則屬于過熱。在我國,如果通貨膨脹率控制在3%以內,同時經濟增長率高于通貨膨脹率3~5個百分點就屬于良性的經濟運行態勢。目前我國第三季度的經濟增長率雖然只有7.4%,但是通貨膨脹率也比較低,9月份的CPI只有1.9%,二者相差5.5個百分點,屬于低通貨膨脹中速經濟增長的良性區間。較低的通貨膨脹率為刺激經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經濟運行環境。
記者:有人說,經濟運行的低谷時期恰恰是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最佳時期。對這種觀點您怎么看?
趙振華: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史表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都具有周期性,潮漲潮落屬于正常現象,也是自然規律,我國也不例外。宏觀調控只能降低波幅,不能消除波動。2007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達到14.2%的波峰,隨后就進入一個下降通道,直至2009年第一季度降低到6.1%的低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世界經濟十分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迅速走出低谷,向全世界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2010年繼續延續快速增長勢頭,經濟增長率達到了10.3%,2011年以來由于受世界經濟放緩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也出現了回落態勢,在世界經濟均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能夠保持7%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經濟處于低谷,未必一定是壞事,一方面,可以利用市場的力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因為經濟處于低谷的時候,可以通過市場的力量自然淘汰一些經營管理水平比較低、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的企業,同時促進企業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每一次經濟危機過后,都有一場技術革命,促進國民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正在醞釀一場新的技術革命,也為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
記者:勞動力就業以及居民收入狀況是衡量經濟運行狀況重要標志,近段時間以來這些方面同樣出現了穩步提高的趨勢。
趙振華:是的。就業是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雖然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呈現出回落態勢,但就業狀況良好。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我國勞動力就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24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預期就業任務,表明了國民經濟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比較強,同時也表明積極的就業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居民收入增長狀況來看,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扣除價格因素后增長了9.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在扣除物價因素后增長了12.3%,均高于經濟增長率,而且農民收入增幅繼續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收入差距將進一步縮小,表明經濟與社會同步發展的良好態勢。
記者:財政收入沒有出現大的波動,是否也說明經濟動力依然不減?
趙振華:是的。財政收入反映經濟增長的內在質量,只有企業運行狀況良好,才能有財政收入。今年的財政收入增幅回落,固然有經濟下滑因素的影響,但也有結構性減稅或者說是主動進行稅收體制改革的結果。即使這樣,我國的財政收入增速依然維持在10%以上,超過了GDP的增長率,反映了宏觀經濟運行總體上是好的。
記者:經濟增長率雖然回落,但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不斷提高。這是否可以說,某些方面回落是我們為可持續發展所采取措施的必然結果?
趙振華:發展不能竭澤而漁,過去一些不科學、不合理的發展方式和手段必須糾正。這一過程會影響某些地區或某些領域的發展進度,但卻是好事,為了長遠利益必須如此。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看到諸如水電、風電的發電量增速明顯高于火電增速,天然氣的產量和消費量增速明顯高于煤炭的增速。清潔能源的使用率明顯提高。還有諸如過度開采、過度開發、過度捕獲等問題,也得到在一定程度的遏制,盡管這會影響到經濟增長率,但卻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記者:您認為存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是哪些,如何克服?
趙振華:國民經濟出現向好趨勢并不意味著完全進入了復蘇區間,我們需要冷靜地看到經濟增長還存在一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一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明顯。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房地產、汽車等產業很難再出現既往的井噴式增長,而這些產業又不是一個孤立的產業,涉及到上下游許多部門和行業,比如房地產就涉及到鋼材、水泥、玻璃等直接相關產業以及家用電器、家具等關聯度高的產業,房地產業的低速增長必然影響到相關聯產業。而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沒有顯現。二是經濟增長動力不均衡和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是困擾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增長的重要因素。今年前三季度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雖然有所增強,但總體依然偏弱,而且不穩定。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需求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過高的投資率有可能導致新一輪通貨膨脹。出口需求不穩定,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世界市場總體上還處于低迷階段。特別是生產要素價格居高不下,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增加,直接制約了企業活力。三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基礎不牢固,工業技術進步緩慢,新興服務業發展動力不足等。這些問題已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進一步加強調整改革,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解決,從而使改革得以鞏固完善,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