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廣州的未來繞不開那片蘊藏著無限可能的海。
在南沙新區的龍穴島,海闊天空,無數集裝箱整齊堆放,多艘巨輪??堪哆?,工人們正在操作大型機器,場景十分壯觀。南沙因港而生,10余年砥礪前行,如今南沙港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內貿集裝箱樞紐港和重要的外貿干線港,重塑了廣州港在全球航運界的新格局。邁上新的歷史臺階后,在粵港澳海洋經濟港口爭雄中,南沙如何繼續依港而興?如何打造現代化綜合性樞紐和航運物流中心?未來5年,廣州港集團計劃在南沙港投入建設資金超過100億元,他們也盼著疏港鐵路早日建成進入港區,以全面釋放港區的集聚、輻射功能。
南沙港不要單干要合縱連橫
專家說法
對于南沙港的下一步發展,專家們都不約而同提到:要合縱連橫,不要盲目單干。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南沙港與香港、深圳鹽田等港口形成了競爭的關系,極大地削弱了作為樞紐型大港的定位,廣州是比較尷尬的。而南沙作為國家級新區,對其港口輻射作用的要求更高。這也是非常考驗廣州領導智慧的。
他認為,現在問題是怎樣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來共同打造南沙港。有一條路是他比較希望看到的,就是進行體制改革,把廣州一家壟斷的利益變成分散的、開放的利益,通過利益共享來爭取大家的支持,調動大家發展南沙港的積極性。
“可以說港口就是南沙的生命線。”林江也認為,在南沙后期的規劃中,港口發展要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比如,南沙港與虎門港是競爭還是合作,南沙會不會引入香港港口的先進管理經驗,這些都值得期待。
林江指出,南沙港口的優勢在于擁有粵港澳合作的性質,可以從碼頭、港口等方面與香港對接,進行差異化發展。由于香港貨箱相對高端,南沙港可以負責一些要求不高的貨運,進行分流。另一方面,可與珠三角內陸地區進行差異化合作。“南沙背靠珠三角,可以很好地與內陸資源進行對接,這是蛇口、鹽田等港口無法達到的。如果南沙可以同時借助廣州中心城市以及白云空港的優勢,把海陸空的資源進行整合,再與香港做好對接,優勢是很明顯的。”
“最重要的是南沙可以放下身段,與周邊港口坐下來談一談,是否可以揚長避短。”林江說,例如與虎門港,是否可以合作開設國際航線。“南沙港要想發展,有些方面可以做老大,但有些方面要作出讓步,讓別人做一做老大。角色定位應該是綜合性的。”
專家們都表示,南沙的發展要沉得住氣,把規劃做好,不要期望短期就出成果,需要摒棄的是GDP崇拜的思想。同時,“應該量力而行,香港發展了那么多年才成為國際性樞紐大港,南沙港如果真的能成為華南地區的樞紐型大港,歷史使命已經很高了。”丁力提醒。
南方日報記者 胡良光
實習生 杜靜
10余年開發 再造一個廣州港
回溯
從廣州市區一路向南,穿過海珠、番禺,便是南沙。海風陣陣,原本荒涼的灘涂現在成了吊機林立、忙碌有序的大規?,F代化港區。貨柜車忙碌來往,在這里能見到的絕大多數是年輕的面孔。
在南沙工作多年的肖先生經歷了南沙這些年的變化。他回憶,以前海港大道以東一帶都是海,包括現今南沙港港口在內的很多地方都是通過填海得來。這才有了南沙港這個珠江西岸的大型深水碼頭,才有了現在珠三角西部地區集裝箱和現代物流的新發展。
要探尋城市興起的脈絡,水也許是最好的見證。世界上的名城大都,多依水而建。南沙是廣州市一個非常年輕的轄區,伴海而生、伴潮而長,2000年南沙管轄區域還屬于番禺區時,這里還屬于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
“南沙港區開發以前,南沙基本沒有成規模的港口。成規模的經濟實體也很少見,大規模的公路網也未成形。”昨日廣州港集團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2001年后,廣州市、廣州港落子南沙,在南沙最南邊濱海地區的灘涂上先行開始了大規模建港,被譽為南沙開發的“龍頭”。
隨著2004年南沙港區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試投產,廣州市為南沙港區配套的60多公里的疏港快速路也同時建成,以南沙港區為龍頭、南沙港區疏港公路為軀干,南沙的經濟開始快速起飛。
瞄準廣州“南拓”和南沙大開發的重大機遇,廣州港集團大力推進南沙深水港區建設,陸續建設發展了集裝箱、石油化工、汽車、糧食、大宗散貨等大型深水泊位;隨著馬士基、中遠、中海等世界航運巨頭的戰略性進駐,南沙港已開通多條國內外航線,世界前20大班輪公司全部進駐開辟業務,南沙港正由過去的集裝箱喂給港、支線港向干線港、樞紐港目標快速發展。
“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廣州港集團在南沙地區興建碼頭泊位的通過能力,相當于在更高的水平上再造了一個廣州港,港口業務量已占廣州港的半壁江山。”廣州港集團董事長陳洪先表示。
據悉,目前南沙港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內貿集裝箱樞紐港和重要的外貿干線港。截至2011年底,南沙港區擁有集裝箱班輪航線48條,其中外貿航線35條。2011年南沙港區集裝箱完成吞吐量883.9萬標準箱,占廣州港全港集裝箱吞吐量的一半以上,而且,從公開的2011年全國港口集裝箱完成量排名來看,全國排名第七的港口,集裝箱完成量不到650萬標準箱,也就是說,僅南沙港區,其集裝箱吞吐量已在全國第七的位置。去年,平均每天有超過2萬多個集裝箱經南沙港區進出。
南沙港的發展重塑了廣州港在全球航運界的新格局,大大提升了廣州的國際知名度。
港口爭雄,南沙盼疏港鐵路
現狀
小李是出入境系統的一名員工,他告訴記者,南沙港區的發展,帶動了大批物流、報關、金融等企業在南沙落地發展。
相關研究也顯示:港口每萬噸吞吐量創造GDP的貢獻約為120萬元,對地區就業的貢獻約為26人。
多年來,南沙以港口為核心,爆發了“滾雪球”效應,汽車、機械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糧油加工、鋼鐵為主的南沙臨港產業集群已經成形,又帶動了房地產、酒店、金融、旅游、交通等行業的發展。
10余年成就矚目,然而,環顧粵港澳,在海洋經濟港口爭雄中,還有香港、深圳鹽田等實力雄厚的大港,國內則有上海、天津等港口。南沙港在此如何競合?
“目前,南沙在珠三角地區的定位尚不夠清晰,去談在全國的定位還為時尚早。”中山大學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總覽目前南沙面對的競爭環境,對岸的虎門港建設比較早,發展比較成熟,現在虎門在緊張南沙的發展會不會導致虎門港的萎縮,另外香港也擔心會受到沖擊。至于深圳,已經擁有鹽田、蛇口兩個港口,寶安還在規劃第三個。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這些港口出口物流并不理想,貨運需求也并沒有那么大。
“南沙港還比較新,是與其他港口分一杯羹、搶生意,還是會在定位上有所區別,這些都還沒有像樣的規劃。”林江認為,珠三角不缺港口,重要的是有沒有相應的貨運需求。若需求不大,港口建成后貨箱量不足,則會造成資源浪費。
在廣州港集團看來,南沙港區則具有區位、空間、成本等多重優勢,比如位于珠三角幾何中心,位置優越,輻射泛珠三角;港區預留發展空間廣闊,物流綜合成本較其他港口更為低廉。
廣州港集團有關負責人坦言,目前粵港澳地區港口是比較多,總體呈現了齊頭并進的局面。這也說明,珠三角、華南地區乃至泛珠三角地區的發展空間很大,能讓有實力有優勢的港口得到充分發展。這些港口已形成了不同的發展特色,發展定位各不相同,實現了錯位競爭。
如前所述,南沙港區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內貿集裝箱運輸港,2011年,南沙港區完成的880多萬集裝箱中,內貿占到了600多萬箱,這與香港、鹽田等主要側重于外貿的運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上述負責人認為,雖然近來南沙港區外貿發展良好,鹽田等港口也有朝內貿發展的傾向,但這種不同的定位,相當時期內是不會改變的。南沙港區應該繼續錯位發展,著眼服務南沙新區,服務珠三角,踏踏實實將自己的事情辦好,繼續發揮好南沙新區發展的引領和基礎平臺作用。
“鐵路對一個大型港口來說十分重要。南沙港區的不足在于,目前正在籌劃中的疏港鐵路進入港區尚需時日,這使得目前南沙港區的集聚、輻射功能未能全力釋放。”該負責人坦言,南沙港區對華南腹地的輻射主要通過水路、公路和鐵路,由于鐵路未能進入港區,南沙港區通過鐵路深入華南及西南地區的物流,需要通過“穿梭巴士”專用班輪,從南沙接駁到廣州港集團屬下的珠江東岸港區如新沙、新港、黃埔老港等融入全國鐵路網,雖然廣州港集團全港一盤棋,提供了高效的接駁運輸,但還是為需鐵路中轉的貨源增加了一個環節。
南沙港期待著疏港鐵路早點接入,彌補輻射方面的不足。
5年再投100億 南沙港要成王牌
未來
“以南沙新區開發為突破口,打造一個新廣州!”省委書記汪洋曾擲地有聲地說。
南沙港的開發,不僅擔負著南沙新區崛起的使命,也承擔著廣州從臨江城市向知名臨海城市蛻變的重任。
“南沙港區是南沙繼續高水平發展的一個突破口,打好南沙港區這張王牌,對南沙發展意義非凡。”廣州港集團有關負責人認為。
該負責人建議,南沙在建設國家級新區的進程中,應該充分用好南沙港區業已初步形成的港口品牌效應,做大做強南沙港區,以南沙港區強大的物流節點功能,帶動各種生產要素在南沙的集聚輻射,繼續發揮好南沙港區的引領和基礎平臺作用,以此為杠桿,將南沙新區的服務功能向華南及泛珠三角地區延伸,影響世界。同時,以港口的大物流為中心,帶動資金流、信息流等向南沙匯集,為南沙建設金融、信息等服務中心奠定基礎。縱觀世界,新加坡、日本京都、美國紐約、歐洲的安特衛普等發展,都值得借鑒。
據透露,南沙港區糧食及通用碼頭將于今年底全部建成投產,南沙港三期工程建設也將全面鋪開。加上在建項目,廣州港集團在南沙港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200億元。至南沙港區糧食碼頭建成時,南沙港區將擁有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7個,包括集裝箱、滾裝汽車、石油化工、糧食和通用等碼頭泊位,擁有10個可接納當今世界上最大集裝箱船的泊位。
未來5年,廣州港集團計劃在南沙港投入港口建設資金超過100億元,新增通過能力1億噸,實現貨物吞吐量超過2.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300萬標準箱,使南沙港區物流功能和內陸貨源開拓能力進一步增強,其亞太樞紐功能和華南門戶功能全面提升。
南沙港打造現代化綜合性樞紐和航運物流中心的理想,正在加速成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