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空衰敗,為中國國企亮出警燈 |
2012-8-14 中國冷鏈物流網www.o845.cn |
日航,曾經的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株式會社的代表,是與新干線、豐田汽車比肩的戰后日本經濟奇跡的三大標志,被視作日本戰后經濟繁榮的象征。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日航已經發展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超級航空巨頭。據說,當年風靡全球的甲殼蟲樂隊赴日本演出時,身上穿著的日本傳統服飾,上面就印著日本人引為榮耀的國際品牌“JAL”,也就是日航的標志。
但就是這樣一家著名的企業航母,卻因為諸多原因走向了破產,引起日本舉國震動。由于日航影響和牽連甚廣,甚至連時任首相的鳩山由紀夫也不得不出面籌劃。
日航原是民營企業,后被收歸國有。1987年,迫于經營壓力,日本政府將其出售,使得日航再次成為民營企業。但政府依然擁有34%的股份。日航雖然在名義上實現了私有化,但由于規模太大、員工太多,一旦出現問題,將會震動日本社會經濟,因此政府始終對其照顧有加。簡單點說,日航性屬民營,實為國有。中國國企所有的弊病,它同樣不可避免。
在剖析日航失敗的原因時,日本國內外的說法各異,但比較統一的意見是:
首先,經營導向不明,缺乏市場意識。利潤最大化即便不是企業首要目標,也應該是主要目標之一。但在日航,由于事實上的國有性質,政治因素成為其發展的主導因素,完全缺乏市場機制。據業內人士反映,日航在經營中太過注重規模,忽視市場需求。為了追求大而全的形象,幾乎不考慮航線是否能夠盈利。
統計顯示,日航國內航線超過150條,但搭乘率達到70%的航線不足20條。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日本有20多個機場只有日航一條航線。當然,之所以如此,不僅僅是因為日航管理層缺乏經營意識,還因為政府的干涉和掣肘。
據媒體披露,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和離島交通問題,日本政府曾強制要求日航收購改組國內赤字航線,保留自身無法實現盈利的航線。常年的運營壓力,再加上近些年來的經濟危機,日航終于積重難返。
其次,機構臃腫,缺乏成本意識。日航航線眾多,機種繁雜。各種機種都需要不同的駕駛人員和維護人員,導致人員需求極大。截至2010年1月19日破產前,日航員工超過5萬名,再加上遠超過同業的工資水平,使得日航的運營成本極高。日航員工每年領取相當于18個月的工資,即便退休人員,享受的福利待遇也遠遠高出其他航空公司。
與此同時,日航的飛機機種搭配極不合理,在其所擁有的274架飛機中,有多架大型飛機燃油效率極低,而搭乘率又一直不理想。在這種運營模式下,日航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當政府削減對其財政支持后,這種毫無成本意識的運營模式,當然無法適應嚴峻的市場競爭。
再次,管理僵化,缺乏現代管理理念。幾年前,日航內部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與競爭對手全日空相比,日航存在著諸多不足,比如:全日空決策快,日航決策慢;全日空重視公司外部環境,而日航重視公司內部環境等。但這些“市場”調查結果,并沒有改變“政治”日航的經營方式。
每當遇到困境時,日航決策層只需對政府說一句:“不能改!因為我們要安全第一”,就搪塞過去了。即便是員工層面,也是人浮于事。很多職員已經習慣于“大鍋飯”,對業務效率化的建議,一直都采取消極態度。
也有分析認為:日航最大的對手也許不是全日空等同行,而是日本新干線。面對高鐵的競爭,日航幾乎喪失了國內市場,被迫轉向國際市場,開拓生存空間。而長期以來,居高不下的日本國內勞動力成本又讓日航的國際化之路步履蹣跚。
就在這樣的多重壓力之下,日航就像是吃了慢性毒藥一般,終于一步步走向絕境。
日航面臨的困境,與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面臨的困境如出一轍。隨著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國有企業的比重逐漸降低,但其地位依然難以撼動。
日航是典型的國有企業,雖然進行了民營化嘗試,脫了國有的外衣,但骨子里依然流著國有的血液。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企業如果沒有市場競爭的意識,即便有再深厚的背景、再大的政府支持力度,也遲早會走上失敗的軌道。日航的潰敗和重生,或許能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一些啟示。 |
[發表/查看評論] |
①
|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冷鏈物流 網(www.o845.cn)”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冷鏈物流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冷鏈物流網(www.o845.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 |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cclcn.com)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文章的版權歸其版權所有人,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