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首屆“中國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出席并致辭。論壇上,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包括空港、水運港口、陸路口岸在內的61家首批世界衛生組織口岸核心能力達標口岸及單位名單。其中張家港港等15家首批世界衛生組織口岸核心能力達標單位代表接受了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等國家部委領導現場授牌。
口岸核心能力是世界衛生組織各成員國在機場、港口和陸路口岸預防、抵制、控制和應對公共衛生風險和突發事件的核心能力。經國務院同意,衛生部已代表中國政府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申請,將我國核心能力達標時限延至2014年6月15日。
作為長江內河流域最早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張家港港一直致力于加強口岸應對公共衛生風險和突發事件的核心能力建設。1997年,張家港港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全國衛生港。隨著口岸開放碼頭的不斷增多,市口岸辦與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等口岸查驗單位建立并完善了以口岸應急管理、口岸醫學媒介控制、口岸綜合環境整治和港口碼頭自身建設為內容的碼頭規范化考核管理機制,以此提升口岸綜合管理水平和整體形象。2004年初,對照《國際衛生條例(2005)》的要求和《創建國際衛生港口考核標準》,張家港市重點加強了口岸核心能力建設及提高防控疾病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建設。市政府主導、檢驗檢疫部門技術指導,建立健全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體制和機制,口岸各創建單位通力配合,按法規標準要求進行監測、監督、管理,并根據實際要求積極采用高新科技,加強公共衛生能力建設,在環境保護、安全衛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2008年,張家港市一舉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實地測評,張家港港口被世界衛生組織、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共同認定為全球首個國際衛生港口。
口岸核心能力建設的不斷加強,也促進了口岸配套查驗設施及服務平臺建設的改進,為口岸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好地服務與保障,使張家港口岸在建設億噸強港的道路上穩步邁進。在2006年張家港口岸成為了全國縣域口岸首個億噸大港基礎上,2011年,張家港口岸完成貨物吞吐量2.21億噸、外貿進出口運量5237.5萬噸、集裝箱運量130.7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0.2%、9%、16.3%,口岸貨物吞吐量列全國縣域口岸之首,外貿運量繼續領跑長江沿線各港口。目前,張家港口岸已建有生產性泊位118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為65個;擁有對外開放泊位73個,其中萬噸級對外開放泊位61個。口岸具備集裝箱、木材、鋼材、糧油、化工、煤炭、礦石、雜貨件等13大類不同貨種的裝卸能力,與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多個港口建設貿易往來。
口岸核心能力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市口岸辦將充分發揮協調服務職能,更加緊密的攜手各口岸涉外單位,進一步完善口岸軟硬件建設,共同提升張家港口岸核心能力建設水平,營造高效、安全、暢通、和諧的口岸發展環境,將張家港口岸打造成長江沿線一流的現代化億噸強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