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舶市場形勢極為不利的背景下,不斷出臺的國際海事新規范、新標準,從技術規范上推動了全球造船產業的調整和洗牌。
近幾年來,國際海事機構不斷制定發布有關船舶建造的新規范、新標準,這在推動船舶技術升級的同時,也給船舶企業帶來了諸多新挑戰。面對接踵而至的新規范、新標準,我國造船界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部分船企在新規實施過程中,一直抱以應付的態度,如此下去,必將嚴重阻礙其技術水平的提升,最終將喪失市場競爭力。
2012年7月開始正式生效的船舶涂層新標準(PSPC)為例,經過之前多年的認真應對,我國大多數骨干造船企業經受住了考驗,相繼交付了滿足新標準要求的船舶,成功邁過了這一新的技術門檻,贏得了國內外船東及市場的信任。但也有一些中小型船企缺乏清醒的認識,始終抱有僥幸心理,沒有及時對設施、技術、工藝等進行改進,甚至采取蒙混過關的手法,結果導致在建或交驗的船舶無法通過相關入級檢驗,成為“爛尾船”。
再以正在進入最后通過程序的船舶噪聲新標準為例,該標準的生效實施其實已無懸念,因此國內不少船企未雨綢繆,已經開始做好應對準備工作。如,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通過增加船級附加符號認證等措施,對在建的好望角型散貨船和超大型油船進行噪聲影響的檢測與分析,找出與新標準的差距及其原因,并設置了專門的技術崗位對振動與噪聲技術進行管理,為日后應對新標準的實施打基礎。但有些船企覺得,新標準無非就是將居住區等處所的噪聲限值下調了5個分貝,報驗時只要疏通好關系就能搞定;有些船企認為,在船舶噪聲監測上有不少空子可鉆,比如測量儀器的距離遠近、測量時設備的負荷大小、測量點的挑選等。如此想法,無非是以應付的觀點來看待新規,以應付的辦法來應對新規。
應對與應付,一字之差,失之千里。不從企業的可持續科學發展出發,不從提升產品技術含量著眼,而是抱著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心態,甚至能忽悠就忽悠,能蒙騙就蒙騙,這種極端短視的應付態度,其實只能是貽誤時機,自斷生路。專家指出,在有關造船新規范、新標準實施中,不僅船舶建造國負有監管責任,各船旗國、港口國同樣具有監管權力,即便驗船交付時可以僥幸過關,但在船舶營運中一旦缺陷問題被發現,同樣將受到新規的約束乃至相應處罰。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當前由于航運市場極為低迷,造船產能又相對嚴重過剩,新規范、新標準的出臺,實質上已構成了新的技術壁壘,從技術規范上推動了全球造船產業的調整和洗牌。因此,不能及時適應新規和充分滿足新規要求的船企,將會被加速淘汰出局。
應對還是應付,關鍵取決于領導。眼下的市場環境十分惡劣,經營接單成為企業頭號難題,不少船企領導的精力與心思大多放在這方面,對應對造船新規范、新標準的工作無力顧及,甚至放之任之。殊不知,這樣的應付態度不僅不會為船企接單助力,反而會成為其在生存發展中的最大風險和隱患。因此,船企領導要加強對新規范、新標準影響的認識,尤其要認識到技術競爭力對企業當前接單和今后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切實加強應對工作,徹底扭轉應對不力的局面。
造船新規范、新標準的實施,事關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前途與大局。只有切實做好各項應對工作,才能提高我國船舶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我國在國際海事規范領域的話語權,最終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造船強國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