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訂單荒”折磨已久的干散貨造船市場終於迎來“小陽春”。據內地媒體報道,隨著年末臨近,一些有實力的新船買家紛紛摩拳擦掌,開始出擊新造船市場。
中國新造船價格指數有限公司一位高級經理表示,“此前談判的造船訂單不少,只是尚未向市場披露。”近期干散貨造船業影響較大的幾筆訂單包括揚帆集團和法國船東簽訂的4艘3.9萬載重噸的靈便型散貨船、外高橋造船和挪威船東簽訂的“2+3”艘8.2萬噸級散貨船,以及金陵重工簽訂的5+7艘散貨船訂單。該經理進一步認為,年關臨近,造船市場正在經歷一輪訂單回暖,預計近幾個月一批有實力的船東還會陸續下單。
中國新造船價格指數(CNPI)也體現了造船市場的供需爭持局面。最新一期CNPI報861點,僅比上期微跌0.2%;干散貨船綜合指數(CNDPI)報843點,比上期微跌0.1%,其中部分船型指數持平甚至微幅上升;油輪綜合指數更是連續三期或45天保持持平。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專委會委員劉巽良指出,“新造船具有明顯的遠期商品交易特徵,價格走勢反映了市場對未來兩年的看法。”他認為,現階段造船市場需求仍然存在,所謂“供給過剩”實際上是“結構性噸位過剩”。他續指,此前曝出的多家船東棄單現象,反映“弱者割肉、強者入市”是行業拐點出現時共有的現象,應該引起業界關注。
劉巽良表示,“有行業周期經驗的船東和金融機構已在入市抄底,或積極摸索入市路線,造船訂單需求疲軟很大程度是因為融資條件太差。”他又指,目前金融機構盲目抵制為航運業融資甚至“談船色變”并不理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