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業7年利潤狂飆65倍,產能嚴重過剩 |
2012-8-24 中國冷鏈物流網www.o845.cn |
據媒體22日報道,中國船舶業7年時間“行業利潤增長65倍”。但高額利潤下,該行業卻“深陷訂單荒、融資難、成本上升的泥潭,不能自拔”的境地。
21世紀經濟報道22日援引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數據報道,2011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81億元,而在2003年,該數字僅為7.4億元。
轟轟烈烈造船運動 訂單量力壓日韓
據報道,中國船舶工業的主管部門國防科工委曾提出這樣的目標:經過10到15年的發展,我國船舶工業的綜合競爭力接近日本、韓國當時的水平。在造船總量上,到2005年船舶產量達到1000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6%左右;到2015年達2400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5%,在噸位方面達到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全國涌起造船熱潮。2005年6月3日江南長興造船基地正式開工,規劃年造船能力達1200萬噸,是當時國內內最大造船基地。在環渤海灣,遼寧省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開展跨地區合作,僅在大連就計劃形成400萬噸的造船能力。江蘇、福建、山東等省份也紛紛出臺造船發展投資戰略。
江蘇和浙江的一些漁村甚至也開始造船。據此前媒體報道,大部分船企投資少,分布廣,數量多,單個企業僅投資一兩千萬元,甚至幾百萬元,占地面積只有10—20畝。更有甚者,僅僅只有幾個簡易船臺而已。僅在浙江臺州一地,就有超過200家造船企業,而其中將近60%的船企是在2004年后成立的,超過日韓兩國的船企的總數。
轟轟烈烈的造船運動短期內看到成效,據廣發證券2007年研報數據,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造船產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
2006年中國造船業接單量首超日本,2007年迎來歷史性一刻,造船訂單與世界造船霸主韓國只有0.3%之差。
中國算造船大國 不是造船強國
2009年、2010年連摘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桂冠,其中2010年創造了三項指標大滿貫的記錄。
中國造船業向世界“一哥”的目標一路狂飆,但中途遭遇洪水猛獸。
2008年.災難性的世界金融危機爆發。海通證券分析師何志剛表示,本輪船市衰退要比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嚴重,堪比1979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后的情況。
從08年第三季度,美國次貸危機像癌癥細胞迅速在全球擴散,造船業受此影響進入“寒冬”。何志剛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海運量增速大幅度放緩,信貸極速收縮,加之本輪造船興旺周期創歷史之最,長達五年,行業存在調整要求。
根據上海航運交易所的數據,反映干散貨航運景氣度的BDI指數在2008年12月5日報收663點,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低記錄,而就在七個月前,BDI指數創下了史上最高紀錄11793點。另外,油運市場在2008年第四季度跌破千點價位。
中國訂單的主要來源是價格相對便宜的散裝船,08年底全球散貨船出現了零成交記錄,對中國造船業產生了巨大打擊。當年造船訂單跌至2007年的一半以下,與韓國差距擴大到6.1%。
2009年2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針對我國船舶工業明顯的外向型特征,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規劃》明確指出積極發展遠洋漁船、特種船、工程船、工作船等專用船舶,擴大國內需求。通過內部訂單刺激,中國造船業相較于其他國家率先走出低谷。
除了政策激勵,低廉的成本也是緩解危機的途徑。“金融危機導致船價大幅下降,歐美日韓等國因為技術領先成本較高,為了不擴大虧損范圍,只能降低訂單量并縮減產能來規避風險。我國造船成本相對較低,受危機影響成本又有所下降,企業依然可以實現盈利,導致船舶訂單從造船強國陸續轉移到中國。”
2009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4.8%、61.6%、38.5%,比2008年底分別提高了5.3、23.9和3個百分點。三大造船指標中的兩個都超過韓國。2010年更是創造了三項指標均創第一的記錄,中國成為了世界造船第一大國。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中心分析師梁志勇稱:“中國造船業成為世界第一的頭銜只是規模取勝,但是技術創新等還遠不如日韓。中國已經成為造船大國,但離造船強國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張永鋒也認為,中國造船業兩年連冠其實是短暫繁榮。“前些年全球船舶需求旺盛,一些船企盲目上馬造船項目,造成產能嚴重過剩。在金融危機沖擊下,許多新上馬的造船項目面臨更大的困難。”
數據顯示,從2011年接單占全球比例來看,中國僅占29.2%,遠低于韓國的47.2%,退居第二位。
報道援引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稱,2012年1-5月中國三大造船指標——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訂單量、手持船舶訂單量—分別出現10.1%、47.3%、27%的下降。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26億元,同比下降27%。 |
[發表/查看評論] |
①
|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冷鏈物流 網(www.o845.cn)”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冷鏈物流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冷鏈物流網(www.o845.cn)”。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 |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cclcn.com)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文章的版權歸其版權所有人,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
|
|